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
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
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A00837
字號A00837正字 - 07 - 10 
說文釋形「夏」《說文》作「A00837」。
大徐本:,中國之人也。从夂[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古文夏。(胡雅切)
段注本:,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古文夏。(胡雅切)
注音(一)ㄒㄧㄚˋ (二)ㄐㄧㄚˇ
漢語拼音(一)xià (二)jiǎ
釋義

(一)ㄒㄧㄚˋ

1. 古代漢民族自稱。漢族文化發源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其地為「中國」。《說文解字.夊部》:「夏,中國之人也。」清.段玉裁.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2. 泛指中國。如:「華夏」。《書經.舜典》:「蠻夷猾夏。」《三國演義》第七五回:「近聞雲長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3. 五彩之顏色。《周禮.天官.染人》:「秋染夏。」漢.鄭玄.注:「染夏者,染五色。」唐.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如工人染夏以視羽畎,有生死之殊矣。」

4. 朝代名。如:「夏朝」。《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漢書.卷一○○.敘傳上》:「震鱗漦于夏庭兮,匝三正而滅姬。」

5. 大屋。通「廈」。《詩經.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漢.王襃〈九懷.陶壅〉:「息陽城兮廣夏,衰色罔兮中怠。」

6. 一年四季中之第二季。農曆指立夏至立秋之時期。一般而言氣溫較熱,若以北半球氣候而論,大概指從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之期間。如:「炎夏」、「盛夏」。漢.王充《論衡.雷虛》:「盛夏之時,雷電迅疾。」唐.王建〈昭應官舍書事〉詩:「臘月近湯泉不凍,夏天臨渭屋多涼。」

7. 姓。如漢代有夏牟。

(二)ㄐㄧㄚˇ

古代學校中施行體罰之器具。如:「夏楚」。《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漢.鄭玄.注:「夏,槄也;楚,荊也。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明史.卷七三.職官志二》:「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謫之。」

A00837
A00837-031
部首筆畫  - 08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A00837
A00837-016
部首筆畫  - 08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禡韻.夏字》引〈仙人唐公房碑〉。


A00837
A00837-001
部首筆畫  - 1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人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ㄒㄧㄚˋ

段注本《說文解字.夊部》云:「,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A03393-003A03393-003兩手,夊兩足也。胡雅切。,古文夏。」楷定作「夏」。

《字彙補.人部》云:「,音義與夏同。」《康熙字典.人部》、《中文大辭典.人部》、《漢語大字典.人部》均同引《字彙補》資料而云:「同夏。」

考「夏」字本義為「中國之人」,後假借為春夏秋冬之夏,「中國之人」義之「夏」,乃加意符「人」旁以還原之。此例一如「云」本為山川氣之義,後假借為云曰之云,乃加意符「雨」旁以還原之,而成為「雲」。

A00837
A00837-032
部首筆畫  - 11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人部》。

《日.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補遺.疋部》。


A00837
A00837-030
部首筆畫  - 1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人部》。


A00837
A00837-029
部首筆畫  - 1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馬韻》。


A00837
A00837-002
部首筆畫  - 1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說文.部》。

《玉篇.人部.字》。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玉篇.人部》云:「,遐雅切,古文夏。」《四聲篇海.人部》、《康熙字典.人部》均同引《玉篇》以「」為「夏」之古文。

考《說文解字.夊部》「夏」篆下,錄有古文作「」,則「」當是其楷化,《中文大辭典.人部》、《漢語大字典.人部》均逕引《說文》而以「」為「夏」之古文。

按:古文「」,當是上象冠冕,中為目、下為足,以人形取意也。

A00837
A00837-003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四聲篇海.夊部》云:「,古文夏字。」《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下,亦以「」為「夏」之古文異體。《字彙補.疋部》、《康熙字典.士部》、《中文大辭典.士部》、《漢語大字典.士部》均收有「」字,以為古文「夏」字。

按:「夏」字《說文》古文作「」,後世楷化,「」訛作「士」,而「」訛作「疋」,而成「」字,蓋古文之變體也。

A00837
A00837-037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部》。


A00837
A00837-012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干祿字書.去聲》。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干祿字書.去聲》云:「夏,上俗下正。」

考「夏」字,隸書省作「」者多見。據《隸辨》所載,〈曹全碑〉、〈魯峻碑〉、〈韓碑陰〉、〈尹宙碑〉、〈孫叔敖碑陰〉均作「」,是俗字也。

A00837
A00837-020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夏字》引〈魏焦延昌造象〉。


A00837
A00837-023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部》。


A00837
A00837-019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夏字》引〈唐房有非尚夫人墓誌〉。


A00837
A00837-018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夏字》引〈魏七兵尚書寇治墓誌〉。


A00837
A00837-024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A00837
A00837-015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馬韻》。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古文四聲韻.上聲.馬韻》「夏」篆下錄有籀文「」字。

按:「夏」之小篆作「」,從夊、從頁、從A03393-003。「頁」於隸書,每多作「」,《隸辨.上聲.馬韻》引〈孔宙碑〉作「」,引〈繁陽令楊君碑〉作「」,如將「A03393-003」上移,則成「」矣。

A00837
A00837-038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部》。


A00837
A00837-004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字彙補.夊部》云:「,《石鼓文》夏字。」《康熙字典.夊部》、《中文大辭典.夊部》均承引之。《漢語大字典.夊部》亦引《字彙補》,唯加按語云:「《石鼓文》無夏字。」

按:「夏」字小篆作「」,按篆文形體楷化當作「」,今作「」者,乃省「頁」之下二筆耳。

A00837
A00837-014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禡韻》。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集韻.去聲.禡韻》云:「夏,時也。古作。」

按:夏字小篆作「」,「頁」之下二畫「」與「」併聯而成「昍」,而「頁」之上半部又訛成「百」,致成「」之字形。《隸辨.上聲.馬韻》引〈繁陽令楊君碑〉夏字作「」,《碑別字新編.十畫》引〈漢孔宙碑〉夏字,亦作「」,則《集韻.去聲.禡韻》所載之「」,正由此種字形之演變而來。「」字亦見錄於《四聲篇海.夊部》及《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A00837
A00837-034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馬韻》。


A00837
A00837-005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康熙字典.夊部》云:「,《字彙補》古文夏字。」《字彙補.夊部》云:「,《玉篇》古文夏字。」考《玉篇.夊部》云:「,《說文》夏。」澤存堂本《玉篇》則作「」,字形皆與「」不合。

考「夏」字,小篆作「」,從夊從頁從A03393-003A03393-003為兩手,夊為兩足,將「A03393-003」與「頁」下之「」併寫,遂成二「日」,此為此字變形之由來。

自《康熙字典》字形作「」後,《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皆承引之,可收為異體字。

A00837
A00837-026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七.略記字始》。


A00837
A00837-017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禡韻.夏字》引〈繁陽令楊君碑〉。


A00837
A00837-039
部首筆畫  - 16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A00837
A00837-022
部首筆畫  - 16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說文解字.夊部》:「,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A03393-003A03393-003,兩手也;夊,兩足也。」

《康熙字典.夊部》:「夏,古文作。」《經典文字辨證書.夊部》:「正,夏省。」

按:「夏」之作「」,乃是據小篆楷化所成,「」字從頁從A03393-003從夊,「頁」為人頭形,「A03393-003」為兩手形,「夊」為兩足形,乃畫人全身之形,作「夏」者,為「」之省文,今「夏」字通行。

A00837-006
部首筆畫  - 16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中文大辭典.夊部》云:「,夏之本字。《正字通》:『夏』,《說文》篆作。」考《正字通.夊部》「夏」下,注文字形多有作「」者,此蓋小篆字形作「」,「A03393-003」像兩手,楷化時,將其上移所致也。《漢語大字典.夊部》、《中華字海.夊部》亦皆收有「」為「夏」之異體字。

A00837
A00837-028
部首筆畫  - 27 - 3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A00837-011
部首筆畫  - 05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禡韻》。


=>」之異體。

注音 (一)ㄒㄧㄚˋ (二)ㄕˋ
漢語拼音 (一)xià (二)shì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

」為「夏」之異體。音ㄒㄧㄚˋ

《集韻.去聲.禡韻》云:「夏,時也。古作。」《康熙字典.夊部》「夏」下,亦列有古文作「」。

按:《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卷五》「夏」下列〈三體石經僖公〉字形作「」,「」字當是此字形之楷化。

又按:《集韻》「夏」字有三音:

一.〈上聲.馬韻〉「亥雅切」,義為「中國之人。」今音讀ㄒㄧㄚˋ

二.〈去聲.禡韻〉「亥駕切」,義為「時也」,春夏秋冬之夏,今音ㄒㄧㄚˋ

三.〈上聲.馬韻〉「舉下切」,義通「檟」。《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今音ㄐㄧㄚˇ

」字於《集韻》只列於「亥駕切」下,無通「檟」之「夏」無涉,亦不做為「中國之人」之夏之異體,故「」只做為春夏之夏之異體,但有「ㄒㄧㄚˋ」音,而無「ㄐㄧㄚˇ」音。

又「」字亦為「是」之異體字,音ㄕˋ

()

=>」之異體。

A00837
A00837-010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日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字彙補.日部》云:「,音義與夏同。」《康熙字典.夊部》云:「,《五音篇海》與夏同。」《中文大辭典.日部》亦有「」字,與《康熙字典.日部》所述同。按:「夏」字小篆作「」,「」字當是省小篆之「夂」,而訛「A03393-003」為「昍」之結果。亦即由「」省成「」,再訛成「」。

A00837
A00837-021
部首筆畫  - 14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夏字》引〈隋謝岳墓〉。


A00837
A00837-036
部首筆畫  - 06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馬韻》。


A00837
A00837-033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疋部》。


A00837
A00837-007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疋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康熙字典.疋部》引《玉篇》云:「,與夏同。」按:《玉篇》未見錄有「」字,澤存堂本《玉篇》有「」字,云為「夏」之古文。字形與「」相近。又按:大徐本《說文解字.夊部》「夏」篆下,有古文作「」,則澤存堂本《玉篇》之「」,當是《說文》古文之楷化字,則《康熙字典》之「」,當是「」之變體。

《中文大辭典.疋部》、《漢語大字典.土部》均承《康熙字典》收有「」字。

A00837
A00837-013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馬韻》。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集韻.上聲.馬韻》云:「夏,《說文》:『中國之人也。』古作,隸作夏。」《類篇.夊部》、《字彙.夊部》均錄有「」字。

按:《說文》載古文夏作「」,則「」當是據古文楷定之字。

A00837
A00837-008
部首筆畫  - 09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足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字彙.足部》云:「,古文夏字。」《正字通.足部》云:「,舊註古文夏字。」《漢語大字典.足部》云:「的訛字。《字彙.足部》:『,古文夏字。』《字彙補.足部》:『,按;《集韻》、《韻會小補》,古文夏字作,《字彙》作,未是。』」

按:「夏」之古文據《說文》所錄為「」,楷定當作「」,《字彙》作「」,當是「」字之訛。

A00837
A00837-035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馬韻》。


A00837
A00837-009
部首筆畫  - 04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風部》。


注音 (1)ㄐㄧㄚˇ (2)ㄒㄧㄚˋ
漢語拼音 (1)jiǎ (2)xià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夏」之異體。音ㄐㄧㄚˇㄒㄧㄚˋ

《字彙補.夊部》:「,《六書略》與夏同。見夏貨。」《康熙字典.補遺.風部》、《中文大辭典.風部》、《漢語大字典.風部》等,均引《六書略》而以「」為「夏」之異體字。

考《六書略.第五.一代殊文圖》:「夏貨,夏作,復作,復作。」未見作「」者,今作「」者,蓋其第三形之訛變。今以諸字書皆訂「」為「夏」之異體字,故仍之。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去聲.四十禡.頁434.右
去聲.四十禡.頁435.左
隸辨
卷四.去聲.四十禡.頁600.左
卷三.上聲.三十五馬.頁430.左
卷四.去聲.四十禡.頁59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去聲.頁13.左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三十五馬.亥雅切.頁410
去聲.四十禡.亥駕切.頁595
上聲.三十五馬.舉下切.頁411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三十五馬.頁58.左
六書正譌
上聲.二十一馬韻.頁101.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1(石鼓字)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二.夊部.頁15.左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一.嘉下去聲.頁100.右
卷一.嘉下去聲.頁100.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四十禡.頁262.左
卷四.去聲.四十禡.頁262.左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2: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