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添加。如:「倍增」、「遞增」、「激增」、「有增無減」。《說文解字.土部》:「增,益也。」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所費既不增加,而兵士又皆便習。」《三國演義》第七四回:「於是眾皆奮力禦敵。自平明戰至日中,勇力倍增。」
2. 加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下》:「今其處積土猶高,世謂之增墀,又亦謂之增阜。」《文選.左思.魏都賦》:「增搆峨峨,清塵彯彯。」唐.李周翰.注:「增,高也。」
3. 重疊貌。通「層」。《廣韻.平聲.登韻》:「增,重也。」漢.揚雄〈甘泉賦〉:「增宮嵾差。」晉.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五:「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增字》引〈漢樊毅復華下民租碑〉。
「」為「增」之異體。《說文解字.土部》篆作「」,云:「益也,從土曽聲。作滕切。」今楷體正字作「增」。
「」之字形見於《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引〈漢樊毅復華下民租碑〉。《玉篇.土部》字作「」,《四聲篇海.土部》亦是。《敦煌俗字譜.土部》多收俗字「」。增字從曾聲,或作曽,「曾」從篆形楷化而得,「曽」從隸省變而來,俗多作此。故增亦分化為、增異形,而實同字。又據《異體字例》:「凡從曾多作曽」。故收「」為「增」之異體。
《敦煌俗字譜.土部.增字》引〈中54.449.上-2〉。
《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增字》引〈漢安平相孫根碑〉。
「」為「增」之異體。《說文解字.土部》篆作「」。今楷體正字作「增」。
「」之字形,見於《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引〈漢安平相孫根碑〉。又《隸辨.平聲.登韻》引〈漢史晨祠孔廟奏銘〉字作「」。
「增」之右形,或作「、曽」,今據《異體字例》:「凡從曾多作曽。」則此二形當無別也。左形隸變從「土」為從「圡」,故楷化而有「、」異形,而實同字也。今收「」為「增」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增字》引〈唐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中華字海.土部》。
《四聲篇海.手部》。
《重訂直音篇.卷二.手部》。
《康熙字典.手部》。
《中文大辭典.手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