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813A00813A00813A00813A00813A00813
字號A00813正字 - 12 - 15 
說文釋形,益也。从土,曾聲。(作滕切)
注音ㄗㄥ
漢語拼音zēng
釋義

1.  添加。如:「倍增」、「遞增」、「激增」、「有增無減」。《說文解字.土部》:「增,益也。」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所費既不加,而兵士又皆便習。」三國演義》第七四回:「於是眾皆奮力禦敵。自平明戰至日中,勇力倍。」

2.  加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下》:今其處積土猶高,世謂之增墀,又亦謂之增阜。」《文選.左思魏都賦》:「增搆峨峨,清塵彯彯。」唐.李周翰.注:「增,高也。」

3.  重疊貌。通「層」。《廣韻.平聲.登韻》:「增,重也。」漢.揚雄〈甘泉賦〉:「增宮嵾差。」晉.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五:「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A00813-001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增字》引〈漢樊毅復華下民租碑〉。


注音 ㄗㄥ
漢語拼音 zē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增」之異體。《說文解字.土部》篆作「」,云:「益也,從土聲。作滕切。」今楷體正字作「增」。

」之字形見於《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引〈漢樊毅復華下民租碑〉。《玉篇.土部》字作「」,《四聲篇海.土部》亦是。《敦煌俗字譜.土部》多收俗字「」。增字從曾聲,或作,「曾」從篆形楷化而得,「」從隸省變而來,俗多作此。故增亦分化為、增異形,而實同字。又據《異體字例》:「凡從曾多作」。故收「」為「增」之異體。

A00813
A00813-005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土部.增字》引〈中54.449.上-2〉。


A00813
A00813-002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增字》引〈漢安平相孫根碑〉。


注音 ㄗㄥ
漢語拼音 zē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增」之異體。《說文解字.土部》篆作「」。今楷體正字作「增」。

」之字形,見於《漢隸字源.平聲.登韻》引〈漢安平相孫根碑〉。又《隸辨.平聲.登韻》引〈漢史晨祠孔廟奏銘〉字作「」。

「增」之右形,或作「」,今據《異體字例》:「凡從曾多作。」則此二形當無別也。左形隸變從「土」為從「」,故楷化而有「」異形,而實同字也。今收「」為「增」之異體。

A00813
A00813-004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增字》引〈唐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中華字海.土部》。


A00813
A00813-006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手部》。


A00813
A00813-009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二.手部》。


A00813
A00813-003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手部》。

《中文大辭典.手部》。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十七登.頁199.左
隸辨
卷二.平聲.十七登.頁27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七登.咨騰切.頁254
去聲.四十八嶝.子鄧切.頁611
顧氏補刊本.卷八.頁1267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平聲.十蒸登韻.頁62.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2(漢碑)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經上平聲.頁163.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