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窪凹陷之處。同「坎」。《玉篇.土部》:「(埳),(陷)也。亦與坎同。」《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但前者所對,質不及聞,而衰老白首,橫見引逮,隨臣摧沒,併入阬埳,誠冤誠痛。」
2. 「埳坷」:路不平的樣子,比喻人潦倒不得志。同「坎坷」。漢.東方朔〈七諫.怨世〉:「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滯。」漢.王充《論衡.宣漢》:「夷埳坷為平均,化不賓為齊民,非大平而何?」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土部》。
《中國書法大字典.土部》。
凡同此偏旁,文獻多見類似變化,可視為異體演變之例。
(二)
「」為「埳」之異體。
「」之字形,見於《龍龕手鑑.土部》。亦見於《中國書法大字典.土部》。
《龍龕》以「」為俗體。而《廣韻》、《集韻》「埳」字皆從「」。今以「」字其構字部件之形變符合《異體字例》,故收「」為「埳」之異體也。
(一)
=>「坎」之異體。
《集韻.去聲.陷韻》。
《四聲篇海.土部》。
「」之字形,見於《四聲篇海.土部》,僅注音:苦紺切。今以「埳」字從「」,見於《異體字例》多作「舀」、「」。則此字所從右形「」,當亦類此之形變。而部件上從「爫」,下從「旧」連筆作「」,亦屬「埳」之俗訛字。故以此推度「」為「埳」之異體也。
《中文大辭典.土部》。
「」之字形,見於《龍龕手鑑.土部》。《廣韻》、《集韻》皆以「埳」字從「」。《龍龕》以「」為俗體。今《中文大辭典.土部》、《漢語大字典.土部》皆收「」為「埳」之訛字。此俗訛字「」,其構字部件之形變,亦符合《異體字例》,故收「」為「埳」之異體可也。
「」之字形,見於《四聲篇海.土部》,僅言苦紺切。今以「埳」字從「」,見於《異體字例》凡「」形多作「舀」。則「」字右形從「」,其部件下從「臼」分筆,當可視為「舀」之形變,則「」同「」也。以此推度,「」可為「埳」之異體也。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