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稱諸侯或君王之封地為「國」。如:「魯國」、「齊國」。《說文解字.囗部》:「國,邦也。」《易經.師卦.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唐.柳宗元〈封建論〉:「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2. 擁有土地、人民、主權之團體,即國家。清.嚴復〈原強〉:「美國華盛頓立法至精,而苞苴賄賂之風,至今無由盡絕。」清.薛福成〈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臣當經辦文照會英國外部,援照公法及各國常例,聲明中國可派領事官,分駐英國屬境。」 3. 本國或代表國家者。如:「國旗」、「國歌」、「國人」。《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徐璆》:「術死軍破,璆得其盜國璽。」《北史.卷一九.魏獻文六王列傳.彭城王勰》:「昔聞國軍獲勝,每逢雲雨。今破新野、南陽,及摧此賊,果降時潤,誠哉斯言。」 4. 屬於本朝者。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唐.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詩:「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5. 國都、都城。《孟子.離婁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史記.卷八○.樂毅列傳》:「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6. 建國,建都。《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7. 地方。如:「水鄉澤國」。《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8. 家鄉、故里。《晉書.卷六六.列傳.陶侃》:「(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唐.盧僎〈南望樓〉詩:「去國三巴遠,登樓萬里春。」 9. 姓。如春秋齊有國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