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
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A00734
A00734A00734A00734A00734
字號A00734正字 - 08 - 11 
說文釋形,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注音ㄍㄨㄛˊ
漢語拼音guó
釋義

1.  古代稱諸侯或君王之封地為「國」。如:「魯國」、「齊國」。《說文解字.囗部》:「國,邦也。」《易經.師卦.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唐.柳宗元〈封建論〉:「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2.  擁有土地、人民、主權之團體,即國家。清.嚴復〈原強〉:「美國華盛頓立法至精,而苞苴賄賂之風,至今無由盡絕。」清.薛福成〈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臣當經辦文照會英國外部,援照公法及各國常例,聲明中國可派領事官,分駐英國屬境。」

3.  本國或代表國家者。如:「國旗」、「國歌」、「國人」。《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徐璆:「術死軍破,璆得其盜璽。」北史.卷一九.魏獻文六王列傳.彭城王勰:「昔聞軍獲勝,每逢雲雨。今破新野、南陽,及摧此賊,果降時潤,誠哉斯言。」

4.  屬於本朝者。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唐.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詩:「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5.  國都、都城。《孟子.離婁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史記.卷八○.樂毅列傳》:「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6.  建國,建都。《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7.  地方。如:「水鄉澤國」。《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8.  家鄉、故里。《晉書.卷六六.列傳.陶侃》:「(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唐.盧僎〈南望樓〉詩:「去國三巴遠,登樓萬里春。」

9.  姓。如春秋齊有國佐。

A00734
A00734-032-1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口部》。


A00734
A00734-022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國字》引〈魏平東將軍蘇方成造象〉。

《中華字海.囗部》。


A00734
A00734-031-1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囗部》。

《通志.六書略》。


A00734-001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鏡.囗部》。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漢簡文字類編.囗部》見〈居圖八一509.30〉作「」為「」字之所由來。「」見於北齊天保八年〈宋敬業造象記〉及〈賈思業造象記〉,分別為《偏類碑別字.囗部》及《碑別字新編.十一畫》所引。字書則見於《龍龕手鏡.囗部》、《四聲篇海.囗部》、《字彙.囗部》、《正字通.囗部》等,更於宋元小說大量使用,見《宋元以來俗字譜.囗部》,字或以王者之邦域,故從王從囗,當收為異體。

A00734
A00734-031-2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漢語大字典.囗部》。

《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白蓮教之支流》。


=>」之異體。

A00734
A00734-009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囗部》。

《中文大辭典.囗部》。


A00734
A00734-014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囗部》。

《康熙字典.補遺.囗部》。


A00734
A00734-011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鏡.囗部》。

《字彙補.囗部》。

《中文大辭典.囗部》。


A00734-012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彙音寶鑑.公上入聲》。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二表》。


A00734-002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鏡.囗部》。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蓋邦國之立,必有統治者,被統治階層,武力及領土,著眼於領土及武力,乃有從囗從或之「國」;著眼於統治者及領土,乃有從囗從王之「」;著眼於領土及被統治階層,乃有從囗從民之「」。「」見於〈魏三級浮屠頌〉,為《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字書則見於《龍龕手鏡.囗部》、《四聲篇海.囗部》、《字彙補.囗部》等,當收錄之。

A00734
A00734-028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入聲.德韻》。


A00734
A00734-010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囗部》。


A00734-013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囗部.字》。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國」為之異體。《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古惑切。」《玉篇.囗部.字》:「,古文國字。」《字彙.囗部》:「,古文國字。」《正字通.囗部》:「,舊註古文國字。按〈六書統〉,並古文。則作,義無所取,宜刪。」《康熙字典.囗部》、《中文大辭典.囗部》、《漢語大字典.囗部》、《中華字海.囗部》並引《玉篇》謂「」古文國字。

按「」,古文「國」字,依《正字通》之說,以為義無所取。竊疑其字構亦如「」字,「」者,八方也。「」字從「」,「」者八方之土也。八方之土皆在囗內,是為「國」也。故為「國」之異體。

A00734
A00734-018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入聲.德韻.字》引〈白石神君碑〉。


A00734
A00734-027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囗部》。


A00734-003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囗部.字》。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而作「」者,蓋以八方之域為國也,字從囗從八方。字見於《玉篇.囗部》、《龍龕手鏡.囗部》。《集韻.入聲.德韻》亦收之,謂其為唐武后所作。《類篇.囗部》、《俗書刊誤》、《字學三正.體製上》、《字彙.囗部》、《正字通.囗部》等,皆以為武后所作,惟《字彙補.囗部》引《亢倉子》已見之,以為非武后作,不論其是否為武后作,文獻皆見之,自當收錄。

A00734
A00734-007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囗部》。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玉篇.囗部》則見「」,謂古「國」字,而《字彙.囗部》另見「」,云:「古文國字,〈崔亭伯樽銘〉『獻酬交錯,萬咸歡。』」《正字通.囗部》亦見之,但云:「按從八從歹無義,銘本作之訛,宜刪。」惟後世字典多錄而有訛,如《康熙字典.囗部》、《中文大辭典.囗部》、《漢語大字典.囗部》、《中華字海.囗部》,今亦存錄之。

A00734
A00734-006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入聲.德韻.國字》引〈石經論語殘碑〉。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按:凡「或」形俗寫多作「A01474-002」,如域多作。「」之形,見〈武榮碑〉等,為《漢隸字源.入聲.德韻》、《隸辨.入聲.德韻》、《金石文字辨異.入聲.職韻》、《敦煌俗字譜.囗部》所收,既見諸文獻,乃予以收錄。

A00734
A00734-008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囗部》引〈太平樂府〉。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按「或」形常作「A01474-003」,於是有「」之形,見於《宋元以來俗字譜.太平樂府》,乃據以存錄。

A00734
A00734-02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囗部.國字》引〈魏章武王元彬墓誌〉。


A00734
A00734-019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囗部.國字》引〈魏恆州大中正于景墓誌〉。

《中華字海.囗部》。


A00734
A00734-031-3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囗部》。


A00734
A00734-015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囗部》。

《中文大辭典.囗部》。


A00734
A00734-008-1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當為「」之訛變。朝鮮本《龍龕手鏡》「」作「」,A00078-002(以)戈衛囗,故為「國」。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陳逸玫
內容

」為「國」之異體。「」見於《四聲篇海.囗部》:「音。」(「」即「國」)僅言其音,未明其義。然《龍龕手鑑.囗部》收有「」,云:「正作國。」由於《四聲篇海》多承《龍龕》,「」、「」二形又極為相近,依此,「」當為「」之訛變。今考朝鮮本《龍龕手鏡》「」作「」,A00078-002(以)戈衛囗,故為「國」。由此推之,「」變為「」,再變為「」,「」為「國」之異體明矣。

A00734
A00734-023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囗部.國字》引〈齊軌禪師造象記〉。

《中華字海.囗部》。


A00734
A00734-032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囗部》:「國……古作。」「」當由「」隸變省筆而來。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陳逸玫
內容

」為「國」之異體。「」見於《龍龕手鑑.戈部》:「音國。」僅言其音,未明其義。「國」本從囗從或,古文字中見有以「王」代「囗」,如《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引《三體石經》「國」作「」,後隸定作「」(見《類篇.囗部》:「國……古作。」)

而「口」隸形多作,《異體字例》亦收「厶」為「口」常見之形變,據此可推「」當由「」隸變省筆而來,故應收為「國」之異體。

A00734
A00734-025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戈部》。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國」之異體。《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古惑切。」《四聲篇海.戈部》:「,二音國。」《字彙補.戈部》:「,音義與國同。」《漢語大字典.戈部》:「,同國。《改併四聲篇海.戈部》引《搜真玉鏡》,音國。《字彙補.戈部》,音義與國同。」《中華字海.戈部》:「,同國。字見《字彙補》。」

按「國」字有作「」者,見《龍龕手鑑.戈部》:「,古文國字。,音國。」「」字從或從土。或亦邦也,邦土即「國」也。「」亦作「,「」又訛為「」,故「」亦可為「國」之異體也。

A00734-032-2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戈部》。


#「」另兼正字。

A00734
A00734-024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佩觿.卷下》。

《集韻.入聲.德韻》。

《康熙字典.玉部》。


#「C04053」另兼正字。

A00734
A00734-004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戈部》。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然《三體石經.僖公》乃有作「」者,乃從或從王,王為邦國之統治者,與「」從囗從王同意。「」見於《龍龕手鑑.戈部》、《佩觿》、《集韻.入聲.德韻》、《類篇.囗部》、《四聲篇海.戈部》。亦收入《字彙補.玉部》,後世乃又有從玉作「」之訛。從王之字既見於文獻,自當收錄。

A00734
A00734-026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玉部》。


A00734
A00734-005
部首筆畫  - 25 - 3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禾部》。


注音 ㄍㄨㄛˊ
漢語拼音 gu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國」之異體。國,《說文解字.囗部》:「,邦也,從囗從或。」其異體字亦大體不外從或從囗從王從民從氏或八方等部件組成,惟《字彙補.禾部》見從三秦之「」,引自《談薈》,謂「古國字」,而《康熙字典.禾部》、《中文大辭典.禾部》、《漢語大字典.禾部》、《中華字海.禾部》皆據《字彙補》而收,疑其古國名,為秦之異體,今文獻皆以其為「國」之古字,乃據之而收。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入聲.二十五德.頁553.左
隸辨
卷五.入聲.二十五德.頁762.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下.頁43.左
卷下.頁44.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入聲.二十五德.骨或切.頁764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0(武后製字)
卷四.入聲.七陌.頁558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213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公上入聲.頁134.右
卷二.公上入聲.頁135.左
檢字表.禾部.頁319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4 1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