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喊、叫。如:「喚醒」、「呼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2. 招之使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慮諸公不奉詔,於是先喚周侯、丞相入。」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冷冷非世情。」
3. 鳥獸鳴叫。唐.杜甫〈白沙渡〉詩:「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宋.陸游〈細雨〉詩:「美睡常嫌鶯喚起,清愁卻要酒闌回。」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口部》。
《宋元以來俗字譜.口部》引〈金瓶梅〉。
《字彙.口部》。
《說文.部》段注云。
《集韻.去聲.換韻》。
「」為「喚」之異體。「喚」之篆文作「」,為《說文解字.口部.新附》字。段注本《說文.部》:「,也。從,聲。讀若讙。」《說文解字.部》段注云:「《廣雅》:,鳴也。《玉篇》云:,荒貫切。與同。……」其字已作「」矣。又《集韻.去聲.換韻》、《類篇.口部》、《字彙.口部》字並作「」。按《異體字例》,凡奐形多作。故可定「」為「喚」之異體。
《正字通.口部》。
《彙音寶鑑.觀上去聲》。
《佛教難字字典.口部》。
《四聲篇海.見部》。
《廣韻.去聲.換韻》。
《中國書法大字典.口部》。
《字彙補.見部》。
《中文大辭典.見部》。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喚字》引〈唐臨高寺碑〉。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喚字》引〈隋張濤妻禮氏墓誌〉。
《龍龕手鑑.口部》。
「」為「喚」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呼也。從口,奐聲。」《龍龕手鑑.口部》:「,古。,今,呼貫反。叫呼也。」「嚾」為「喚」之異體,則「」可為「喚」之異體。又按《異體字例》,凡奐形多作。亦可知「」為「喚」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喚字》引〈隋比丘尼修梵石室墓誌〉。
《歷代書法字彙.口部》。
「」為「喚」之異體。喚,《說文解字.口部》:「,呼也。從口,奐聲。」。《碑別字新編.十二畫.喚字》引〈隋比丘尼修梵石室墓誌〉字作「」。《歷代書法字彙.口部》引唐高宗〈淳化閣帖〉作「」。又引明〈莫如忠〉作「」,此字右下半之「」,當為草書楷化加點而成。引〈韻會〉作「」,則直接楷化成「」。故可定「」為「喚」之異體。
「嚾」為「喚」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呼也。從口,奐聲。」〈部〉:「,呼也。從,聲。讀若讙。」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也。從,聲,讀若讙。」《龍龕手鑑.口部》:「,古。,今,呼貫反。叫呼也。」「」為「喚」之異體,則「」亦為「喚」之異體。「」字今標準字體作「嚾」。《廣韻.去聲.換韻》:「,呼也。火貫切。嚾,上同。」《集韻.去聲.換韻》:「喚讙,呼玩切。《說文》也。或作。」《重訂直音篇.卷一.口部》「喚,呼玩切。呼也。」下列有「」字,云:「同上。」按聲符奐同紐同部,古音同。自可替換。文獻又有據,故可定「嚾」為「喚」之異體。
《玉篇.部.喚字》。
《康熙字典.口部》。
《重訂直音篇.卷一.見部》。
「」為「喚」之異體。喚,《說文解字.口部》:「,呼也。從口,奐聲。」〈部〉:「,呼也。從,聲。讀若讙。呼官切。」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也。從,聲,讀若讙。」段氏云:「……、喚古今字也。」《字彙補.見部》:「,同喚。亦作。」《康熙字典.見部》、《中文大辭典.見部》《漢語大字典.見部》並據引。《重訂直音篇.卷一.見部》:「,喚同。呼也。」此字或由,訛省而成。或見人時以雙口呼喚之,取會意。然則為後起新字也。故可定「」為「喚」之異體。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