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ㄕㄚˋ 1. 水鳥進食貌。通「唼」。《玉篇.口部.啑字》:「啑,啑喋,鴨食。」《字彙.口部.啑字》:「啑,啑啑,水鳥聚食貌。」宋.沈遼〈德相送荊公三詩用元韻戲為之〉詩:「所居養鵝雁,菰蒲觀啑喋。」宋.梅堯臣〈雙野鳧〉詩:「驚飛帶波起,行啑拂萍開。」 2. 食。《集韻.入聲.合韻》:「啑,啖也。」 3. 古代結盟時,以牲血塗於口,用以表示昭信。如「啑血」。《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始與高帝啑血盟,諸君不在邪?」亦稱為「唼血」、「歃血」。 (二)ㄐㄧㄝˊ 1. 多言也。《集韻.入聲.葉韻》:「啑,多言。」唐.李賀〈神絃〉詩:「相思木帖金舞鸞,攢蛾一啑重一彈。」清.王琦.彙解:「啑,音『接』,多言也。一啑重一彈者,每出一言則彈琵琶一聲以和之也。」 2. 啑血:踏血而行。喻殺人眾多,血流滿地。《史記.卷一○.孝文本紀》:「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以此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亦作「喋血」、「蹀血」。 (三)ㄊㄧˋ 「嚏」之異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