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獸吼叫。《說文解字.口部》:「咆,嗥也。」《玉篇.口部》:「咆,咆哮。」《淮南子.覽冥》:「熊羆匍匐邱山磛巖,虎豹襲穴而不敢咆。」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唐.杜甫〈課伐木〉詩:「空荒咆熊羆,乳獸待人肉。」
2. 「咆勃」:氣勢威猛。晉.潘岳〈西征賦〉:「出申威於河外,何猛氣之咆勃。」《南史.卷三八.列傳.柳元景》:「馳入賊陣,猛氣咆勃,所向無前,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
〔關鍵文獻〕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八畫》。
《敦煌俗字譜.口部.咆字》引〈中30.267.下-1〉。
「」為「咆」之異體。「咆」之篆文作「」,從口包聲,隸定作「咆」。「」字始見《敦煌俗字譜.口部》,《龍龕手鑑.口部》從之,曰:「俗。」審二字形,右旁所從之「包」改作「色」,當是傳抄之際而筆勢改易之訛也,為斯時通行之俗體,故《龍龕手鑑》以為「俗」也。此字形雖已變易,然筆意尚可探索,以為「咆」之異體可從,故可收。
《集韻.平聲.爻韻》。
「」為「咆」之異體。「咆」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嘷也。從口包聲。」隸定作「咆」。《廣韻.平聲.肴韻》:「咆、虓,熊虎聲。」則「咆」為狀聲字也。「」字始見《集韻.平聲.爻韻》,於「咆」下注曰:「或從麃、從雹。」「雹」字亦見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雹,雨也。從雨包聲。」與「包」音同。「咆」既為狀聲字,聲符不兼義,故以同音之「雹」易之可也,此《集韻》所以言「或從」者也,然則「」為「咆」之異體,於音理上信而有徵,故可收。
「」為「咆」之異體。「咆」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嘷也。從口包聲。」隸定作「包」。《廣韻.平聲.肴韻》:「咆、虓,熊虎聲。」則「咆」為狀聲字。「」字始見《玉篇.口部》:「蒲毛切,鳴也。」《集韻.平聲.爻韻》則以為「咆」或從麃。「麃」,亦見段注本《說文解字.鹿部》:「麃,麞屬。從鹿,省聲。」薄交切,並母;包,布交切,幫母,二字音同也。「咆」既為狀聲字,聲符不兼義,故以同音之「麃」易「包」可也,此《集韻》所以言「或從」者是,然則「」為「咆」之異體,音理有據,故可收。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