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517A00517A00517A00517A00517
字號A00517正字 - 04 - 07 
說文釋形未命名.png,我,自稱也。从口,五聲。(五乎切)
注音(一)ㄨˊ (二)ㄩˊ (三)ㄧㄚˊ
漢語拼音(一)wú (二)yú (三)yá
釋義

(一)   ˊ

1.  代詞。我。《說文解字.口部》:「吾,我自稱也。」《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2.  禦也。《廣韻.平聲.模韻》:「吾,漢改中尉為執金吾,吾,御也,執金革以御非常。」

3.  棒名。《集韻.平聲.模韻》:「吾,一曰棒名。」

4.  姓。如漢代有吾扈。

(二)   ˊ

「吾吾」:不敢自親之貌。《集韻.平聲.魚韻》:「吾,吾吾,疏遠皃(貌)。」《國語.晉語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三國吳.韋昭.注:「吾吾,不敢自親之貌。」

(三)ˊ

「允吾」,漢之縣名。《廣韻.平聲.麻韻》:「吾,《漢書》金城郡有允吾縣。」

A00517
A00517-001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口部》。


注音 (1)ㄨˊ (2)ㄩˊ
漢語拼音 (1)wú (2)yú
研訂者 許錟輝
內容

」為「吾」之異體。吾,段注本《說文.口部》云:「我自偁也,從口五聲。」,見《類篇.口部》,云:「吾,古作。」又《正字通.口部》云:「本作吾,古文作,形體未正,不必從。」按:《古文四聲韻.平聲.模韻》引《古孝經》吾字正作。又考《說文.五部》「五」字列重文「ㄨ」,云:「古文五如此。」則「」字當從口ㄨ聲。ㄨ、古文五。則為吾之異體可知,《異體字字典》當收。

A00517
A00517-004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一.口部》。


A00517
A00517-003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注音 (1)ㄨˊ (2)ㄩˊ
漢語拼音 (1)wú (2)yú
研訂者 許錟輝
內容

」為「吾」之異體。吾,段注本《說文.口部》云:「我自偁也,從口五聲。」,見《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按:吾字篆作,隸定正作,則為吾之異體可知,《異體字字典》當收。

A00517
A00517-002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彳部》。


注音 (1)ㄨˊ (2)ㄩˊ
漢語拼音 (1)wú (2)yú
研訂者 許錟輝
內容

」為「吾」之異體。吾,段注本《說文.口部》云:「我自偁也,從口五聲。」,見《正字通.彳部》,云:「同吾,〈秦詛楚文〉吾作。」則為吾之異體可知,《異體字字典》當收。

A00517
A00517-005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七.略字記始.石鼓字》。

《漢語大字典.部》。


#「C14458」另兼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十一模.頁70.右
隸辨
卷一.平聲.十一模.頁92.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九魚.牛居切.頁63
平聲.十一模.訛胡切.頁91
平聲.九麻.牛加切.頁209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1(石鼓字)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口部.頁7.右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三.沽下平聲.頁233.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十一模.頁52.左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6 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