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A00523
A00523A00523A00523A00523
字號A00523正字 - 04 - 07 
說文釋形

「吳」《說文》本作「」。
大徐本:,姓也。亦郡也。一曰,大言也。从夨、口。,古文如此。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不揚。』今寫《詩》曰改,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五乎切)
段注本:,大言也。从夨、口。,古文如此。(五乎切)

注音ˊ
漢語拼音
釋義

1.  大聲說話、喧譁。《說文解字.夨部》:「吳,大言也。夨、口。」清.段玉裁.注:「大言即謂譁也。」《詩經.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漢.鄭玄.箋:「吳,譁也。」

2.  大。漢.揚雄《方言》卷一三:「吳,大也。」《楚辭.屈原.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漢.王逸.注:「士卒齊舉大櫂而擊水波。」

3.  國名。周代諸侯國。太伯封於吳地,故址在今江蘇省無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4.  朝代名:

(1)   (西元222280)三國之一。三國時,孫權所建。故址據有江、浙、湘、鄂、閩、粵、安南等地。後為晉朝所滅。

(2)   (西元902937)十國之一。五代時,楊行密所建。故址據有淮南、江西等地。後為南唐徐知誥所篡。

5.  地名:

(1)   泛指中國大陸東南一帶。

(2)   江蘇省春秋時為吳國地,故亦稱為「吳」。

(3)   指蘇州。

6.  姓。如清代有吳敬梓。

A00523
A00523-010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模韻.吳字》引〈劉寬碑陰門生名〉。


A00523
A00523-015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口部》。

《經典文字辨證書.部》。


#「C01013」另兼正字。
=>」之異體。

A00523
A00523-006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廣韻.平聲.模韻》。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吳」之異體。吳,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大言也。從口。」《廣韻.平聲.模韻》吳作「」,《集韻.平聲.模韻》、《類篇.部》、《字鑑.平聲.模韻》、《正字通.口部》等吳都作「」。「」當為「吳」字篆體之楷化字形,今既定「吳」為正字,故「」當為「吳」之異體字。

A00523-002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吳字》引〈唐濮陽府君墓誌銘〉。


=>」之異體。

注音 (二)ㄨˊ (一)ㄊㄨㄣ
漢語拼音 (二)wú (一)tūn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

」為「吳」之異體。吳,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大言也。從口。」《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引〈唐濮陽吳府君墓誌銘〉吳作「」。《敦煌俗字譜.口部》吳亦有作者(祕12.105.右4)。《宋元以來俗字譜.口部》引〈列女傳〉、〈通俗小說〉等吳作「」。《字學三正.體製上.俗書點畫相等者》吳下云:「俗作」。《康熙字典.口部》下云:「俗吳字」。當為吳之俗省寫法,為「吳」之異體字。

()

=>」之異體。

A00523
A00523-007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模韻.吳字》引〈武梁祠堂畫像〉。

《隸辨.平聲.模韻.字》引〈殽阬碑陰〉。

《碑別字新編.七畫.吳字》引〈隋梁環墓誌〉。


A00523
A00523-001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部.A00523-001字》。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A00523-001」為「吳」之異體。吳,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大言也。從口。」《漢隸字源.平聲.模韻》吳有作者(西嶽華山亭碑),《玉篇.部》亦作「A00523-001」,注云:「午胡切。姓也,亦郡也。」當即「吳」字。《宋元以來俗字譜.口部》引〈列女傳〉、〈古今雜劇〉、〈太平樂府〉等,吳皆作「A00523-001」。《中文大辭典.口部》「A00523-001」下云:「吳之俗字。」A00523-001當為吳之俗省寫法,為「吳」之異體字。

A00523
A00523-016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彙音寶鑑.沽下平聲》。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曾榮汾
內容

」為「吳」之異體。《說文解字.部》:「:姓也。亦郡也。……從口。」隸定為「吳」,今標準字體取此為正,仍存篆意。《漢簡文字類編.口部》引錄〈居圖二六七〉,載有一形「」,撇筆上接於「口」,蓋書寫便利所致,猶如將「吳」寫成「」,亦是便於書寫故。《彙音寶鑑.沽下平聲》:「:姓也。地名。」亦將撇筆出頭,恐受書寫體或影響。文獻既然有據,收為異體可也。

A00523-003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模韻.字》引〈魯峻碑〉。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吳」之異體。吳,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大言也。從口。」《隸辨.平聲.模韻》引〈魯峻碑〉收字,注云:「《說文》從口從,碑變作。」《歷代書法字彙.口部》引〈唐.柳公權.玄秘塔碑〉亦作「」。《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平聲》吳下云:「本作」,又以「」形為非。《中文大辭典.口部》「」下云:「吳之簡字。」故「」當為吳之省變體,為「吳」之異體字。

A00523
A00523-012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吳字》引〈唐孟法師碑〉。


A00523
A00523-009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模韻.吳字》引〈費鳳別碑〉。

《隸辨.平聲.模韻.字》引〈魯峻碑陰〉。

《碑別字新編.七畫.吳字》引〈魏巨始光造象〉。


=>」之異體。

A00523
A00523-017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口部》。

《明萬曆丁巳刊本.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


A00523
A00523-014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口部》引〈嶺南逸事〉。


A00523
A00523-008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模韻.吳字》引〈故民吳仲山碑〉。


A00523
A00523-011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模韻.字》引〈孔宙碑陰〉。


A00523
A00523-019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形見《字彙補.大部》:「,魚徒切,音吳,見《篇韻》。」待考。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曾榮汾
內容

」為「吳」之異體,形見《字彙補.大部》:「,魚徒切,音吳,見《篇韻》。」《說文.夨部》「吳」之重文作「」,隸定作「」(見《康熙字典.口部》),已收為「吳」之異體。吳,大言也,大言非正,故小篆从夨口會意,古文重文仍从大,故又見「」形。左半為「」隸定稍變之形。依此推之,「」當比照「」,收為「吳」之異體可也。

A00523
A00523-004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口部》。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吳」之異體。吳,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大言也。從口。,古文如此。」《康熙字典.口部》吳下收「」二古文形,《康熙字典.大部》亦收「」字,注云:「《玉篇》古文吳字。」《中文大辭典.大部》「」下云:「吳之古字。」《佛教難字字典.口部》亦收「吳」之異體「」。蓋「」為「吳」之古文楷化形,當為吳之異體字。

A00523
A00523-005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模韻》。


注音 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吳」之異體。吳,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大言也。從口。,古文如此。」《集韻.平聲.模韻》收「」二字,注云:「……吳,大言也。……古作。」《類篇.部》亦收「」二字,並云:古作。《康熙字典.口部》亦以「」為吳之古文,同書大部亦收「」,注云:「《集韻》吳古作。」故「」當為「吳」之古文楷化形,當為吳之異體字。

A00523
A00523-018
部首筆畫  - 04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部.A00523-001字》。

《異體字手冊.七畫》。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十一模.頁70.右
隸辨
卷一.平聲.十一模.頁92.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一模.訛胡切.頁91
平聲.十虞.元俱切.頁72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十一模.頁18.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五模.頁543.上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四.*部.頁6.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196
卷二.古文字略.頁310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三.沽下平聲.頁233.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十一模.頁52.左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0: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