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驚也。从口,于聲。(況于切),驚語也。从口,从亏,亏亦聲。臣鉉等案:「口部有吁,此重出。」(況于切)段注本:,驚也。从口,亏聲。(況于切),驚語也。从口、亏,亏亦聲。(況于切)
(一)ㄒㄩ
表示驚嘆、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辭,驚語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褘而。」唐.韓愈.進學解:「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嘆息。如:「長吁短嘆」。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五十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宋.劉宰.野犬行:「過者且勿嘆,聞者且莫吁。」
憂愁。詩經.周南.卷耳:「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二)ㄩˋ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口部》。
《字彙補.口部》。
(一)
「」為「吁」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驚也,從口,于聲。況于切。」《四聲篇海.口部》:「,音,義同。」《正字通.口部》:「吁,……《同文舉要》同吁。六書無。」《字彙補.口部》:「,與吁同。」《康熙字典.備考.口部》:「,《川篇》與同。」《中文大辭典.口部》、《漢語大字典.口部》、《中華字海.口部》並引《川篇》說同。按依《正字通》、《字彙補》諸書之說,「」當為「吁」之異體。
(二)
=>「噢」之異體。
《正字通.口部》。
「」為「吁」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驚也。從口,于聲。況于切。」《正字通.口部》:「吁,本作。」《中文大辭典.口部》:「,吁之本字。《正字通》吁,……本作……。」《漢語大字典.口部》:「,同吁。《龍龕手鑑.口部》吁,或作。」《中華字海.口部》:「,同吁。見《正字通》。」按今查《龍龕手鑑》未見有作「」者,《漢語大字典》不知何所據。篆文「」,今楷書正體作「吁」,作「」者,蓋直承篆文而來,故《正字通》云:「吁,本作。」今則正體「吁」字行,而「」遂為異體矣。
《玉篇.口部.吁字》。
《集韻.平聲.虞韻》。
「」為「吁」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驚也。從口,于聲。況于切。」《玉篇.口部》:「吁,古文。」《集韻.平聲.虞韻》:「吁、,歎也。驚也。古作。」《四聲篇海.口部》:「,古文音吁,義同。」《字彙補.口部》:「,古文吁字。」《康熙字典.口部》:「吁,古文。」《中文大辭典.口部》:「,吁之古字。《玉篇》,古文吁。」《中華字海.口部》說同。按「吁」或有作「」者,而「」則「」之右旁移位而已。故「」亦「吁」之異體。
「」為「吁」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驚也。從口,于聲。況于切。」《四聲篇海.口部》:「吁,……同上。」《字彙補.口部》:「,同吁。亦作。」《康熙字典.補遺.口部》:「,《龍龕》同吁。」《中文大辭典.口部》說同。《漢語大字典.口部》、《中華字海.口部》並引《篇海》謂「同吁。」按篆文「」,今楷書作「吁」,作「」者,不過將「于」字移位而已,其音義無異,故為「吁」之異體。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