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ㄓˇ 1. 語尾助詞。無義。《說文解字.只部》:「只,語巳詞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清.段玉裁.注:「語止則氣下引也。」《詩經.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晉.杜預.注:「只,辭。」東周戰國.屈原《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 2. 指示代詞。是也,此也。《說文解字.只部》「只」字清.段玉裁.注:「只,亦借為是字,〈小雅〉:『樂只君子』,《箋》云:『只之言是也。』〈王風〉『其樂只且』,《箋》云:『其且,樂此而已。按:以此釋只,與〈小雅〉箋同。』」 3. 當副詞: (1) 僅。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水滸傳》第二八回:「好漢休說這話!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金瓶梅》第四五回:「進錢糧之時,香裡頭多上些木頭,蠟裡頭多攙些桕油,那裡查帳去!不圖打點,只圖混水。」 (2) 儘。如:「只管去做」。 4. 連詞。但、而。表轉折之意。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點兒變化。」、「他不是不會,只是不用心罷了。」《儒林外史》第二○回:「本該竟到監裡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諸生的時候。」 5. 姓。《正字通.只部》:「只,又姓,明只好仁。」 (二)ㄓ 量詞。計算物體件數之單位。同「隻」。如:「一只戒指」。「隻」之簡化字亦作「只」。 =>「隻」之異體。 (三)ㄓˊ 「戠」之異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