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ㄘㄨㄥˊ 聚集。如:「草木叢生」。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飾文采,叢珍怪。」資治通鑑.卷二四○.唐紀五十六.憲宗元和十三年:「今退既不許,言又不聽,臣如烈火燒心,眾鏑叢體。」
❶灌木。淮南子.俶真:「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 ❷引申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如:「花叢」、「草叢」、「人叢」、「論叢」。 ❸姓。如南唐有叢鐇。
密集、繁雜。如:「叢書」。漢書.卷九十.酷吏傳.贊曰:「張湯死後,罔密事叢,以寖耗廢。」
(二)(又音)ㄘㄨㄥ (一)之又音。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一表》。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叢字》引〈嶺南逸事〉。
《偏類碑別字.又部.叢字》引〈唐李元軌墓誌〉。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叢字》引〈嬌紅記〉。
《說文解字.丵部》:「,聚也。從丵,取聲。徂紅切。」《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叢」引〈嬌紅記〉作「」。按「叢」字從「取」聲,「取」字從又耳。然而後世俗字多有作「」者,雖屬訛字,但行之已久,故「叢」字俗亦有作「」者,遂為異體矣。
《偏類碑別字.又部.叢字》引〈魏安豊王妃馮氏墓誌〉。
《佛教難字字典.又部》。
《廣碑別字.十八畫.叢字》引〈唐護軍李遠墓誌〉。
《廣碑別字.十八畫.叢字》引〈唐鄭州中牟縣主簿楊軌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叢字》引〈唐王操墓誌〉。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叢字》引〈唐彌勒像碑〉。
《偏類碑別字.又部.叢字》引〈唐彌勒象碑〉。
《說文解字.丵部》:「,聚也。從丵,取聲。徂紅切。」《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叢」下引〈唐彌勒像碑〉作「」。《偏類碑別字.又部》引同。《碑別字新編.十八畫》同引〈唐彌勒象碑〉則作「」,誤,當作「」,蓋同碑同字不當有二形。按「叢」本從丵,取聲。因訓聚義,故「」字乃從丵聚,聚亦聲。「聚」亦「取」聲也。故「」即「叢」之異體。
《廣碑別字.十八畫.叢字》引〈唐彌勒像碑〉。
《字彙.木部》。
《正字通.木部》。
《說文解字.丵部》:「,聚也。從丵,取聲。徂紅切。」《字彙.木部》:「,古文叢字。」《正字通.木部》:「,同叢。」《增廣字學舉隅.卷二.古文字略》:「,古叢字。」按依上各書之說,「」與「叢」當是重文,今以「叢」為正,則「」為異體矣。
《漢語大字典.木部》。
《偏類碑別字.又部.叢字》引〈隋禮部侍郎陳叔明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叢字》引〈隋陳叔明墓誌銘〉。
《集韻.平聲.東韻》。
「菆」當是「叢」之異體。查《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叢」下引〈漢嵩山少室石闕銘〉作「菆」並有按語云:「菆即叢。《說文》叢,聚也。從丵,取聲。丵,草叢生貌。故此省為艹,義亦通也。」《偏類碑別字.又部》及《碑別字新編》「叢」字下皆引〈魏安豊王妃馮氏墓誌〉作「」。「」或變為「菆」;「菆」行草又可作「」。然則「」當為「叢」之異體。《集韻.平聲.東韻》:「、菆、,《說文》艸叢生貌,或作菆、。徂聰切。」依《集韻》及上證為「叢」之異體,則當音ㄘㄨㄥˊ。義為「聚也。」
#「菆」另兼正字。
《廣碑別字.十八畫.叢字》引〈唐洛陽樂師墓誌〉。
《廣碑別字.十八畫.叢字》引〈齊毛叉擢造像〉。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叢字》引〈隋謝岳墓誌〉。
《偏類碑別字.又部.叢字》引〈唐尉遲汾狀嵩高靈勝詩〉。
《龍龕手鑑.草部》。
《經典文字辨證書.部》。
《玉篇.丵部.叢字》。
(一)
《說文解字.丵部》:「,聚也。從丵,取聲。徂紅切。」《玉篇.丵部》:「叢,俗作。」《廣韻.平聲.東韻》:「叢,聚也。徂紅切。,俗。」《四聲篇海.艸部》:「,俗音叢,義同。」《字彙.艸部》:「,與叢同。」《正字通.艸部》:「,舊註與叢同。」
按「叢」從取聲,「」從聚聲,「聚」從取聲。故「叢」「」音韻相同。又「叢」訓聚也。「」從聚聲,亦有聚義,是以「叢」與「」同,「叢」為正字,「」為異體矣。
(二)
=>「藂」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叢字》引〈魏元湛妃王令瑗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叢字》引〈隋呂胡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