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指官用圖章,後泛指木或金石等刻成之圖章。《說文解字.印部》:「印,執政所持信也。」《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宋.艾性〈與圖書工羅翁〉詩:「翁持鐵筆不得用,小試印材蒸栗色。」 2. 蓋章。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印章制度》:「正面刻字如秦氏璽,而不可印,印則字皆反矣。」 3. 痕跡、留下痕跡。如:「烙印」。《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張狼因父母做主,只得含淚寫了休書,兩邊搭了手印。」 4. 印刷。《福惠全書.卷一一.刑名部.差拘》:「用紙一方,刊印同票式。」《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想因此發財,不惜重價購買教科書稿本,印行銷售,於中取利。」 5. 符合。如:「心心相印」。明.徐渭〈奉答馮宗師書〉:「況徐之注經,其於各章雖詳略後先與經絕不相印,卻未嘗遺其一簡。」《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將經文大書,下面採諸經子史的話印證,教子弟們自幼習學。」 6. 印度之簡稱。如:「中印條約」。 7. 姓。如春秋鄭國有印堇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