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地支的第四位。 ❷時辰名。約當早晨五點到七點。 ❸古代官署例定在卯時進行的報到點名等活動的代稱。如點名稱為「點卯」,點名冊稱為「卯簿」、「卯冊」。水滸傳.第一○一回:「一日,王慶五更入衙畫卯,幹辦完了執事,閒步出城南。」 ❹見「卯眼」。 ※卯眼: 兩器物接合時,用來承接榫頭的孔。如:「卯眼要挖得精準,接合時才不會出問題。」亦稱為「筍眼」、「榫眼」。
對上。如:「他倆卯上了。」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丌部》。
(一)
「丣」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四聲篇海.丌部》另收「丣」,謂「籀文卯字。」,亦為《彙音寶鑑.丩上上聲》所收錄,既見於文獻,收錄為異體字。
(二)
=>「酉」之異體。
《玉篇.卯部.卯字》。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齊夏侯顯穆造象〉。
《隸辨.卷六.偏旁.字》。
《偏類碑別字.卩部.卯字》引〈齊法儀冊仁造象記〉。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隋梁邕墓誌〉。
《偏類碑別字.卩部.卯字》引〈魏王方畧造象記〉。
《六朝別字記新編.王方略造象》。
《漢隸字源.上聲.巧韻.卯字》引〈帝堯碑〉。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巧韻.卯字》引〈唐陸使君碑〉。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隋元仁宗墓誌〉。
《偏類碑別字.卩部.卯字》引〈唐姜行本碑〉。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魏米舍今造象〉。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魏元保洛墓誌〉。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魏趙洪祚造象〉。
《偏類碑別字.卩部.卯字》引〈齊道興造象並治疾方〉。
《廣碑別字.五畫.卯字》引〈唐顏瓌墓誌〉。
《碑別字新編.五畫.卯字》引〈遼馬直溫妻張氏墓誌〉。
「」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隸定作「卯」。然書體常作「夘」,見於《碑別字新編.五畫》所引〈遼馬直溫妻張氏墓誌〉、《敦煌俗字譜.卩部》、《字辨.體辨三》、《佛教難字字典.卩部》等,「柳」字亦多作「栁」,既有所本,宜予收錄。
=>「」之異體。
(三)
=>「卬」之異體。
(四)
=>「外」之異體。
(五)
=>「夗」之異體。
《說文.卯部》。
「戼」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曰:「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隸定作「卯」,《玉篇.卯部》收篆文作「戼」,《廣韻.上聲.巧韻》、《四聲篇海.卯部》,皆如是。《字彙.戶部》以其為卯之正字;《正字通.戶部》、《康熙字典.戶部》則以為卯之本字。今既以「卯」為正字,「戼」為異體當無疑義。
《字彙補.片部》。
「」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古文作「」。古文之形,《集韻.上聲.巧韻》則訛作「」,《四聲篇海.片部》則引古文作「」而入片部;《字彙補.片部》引《集韻》作「」,《康熙字典.爿部》則引《字彙補》而收之。此形雖為訛變之形,但《字彙補》、《康熙字典》既已收之,當列為異體。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康熙字典.耳部》。
《四聲篇海.耳部》。
「」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四聲篇海.耳部》、《字彙補.耳部》皆謂古文作「」,其後《康熙字典.耳部》、《中文大辭典.耳部》、《漢語大字典.耳部》、《重訂直音篇.耳部》皆收錄之,既有所本,宜予收錄。
《廣碑別字.五畫.卯字》引〈唐叔術生墓誌〉。
《廣碑別字.五畫.卯字》引〈魏張保守墓表〉。
《集韻.上聲.巧韻》。
「」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古文作「」,《集韻.上聲.巧韻》引古文訛為「」,《康熙字典.非部》引《集韻》作「」,同「」,然已別出一形,《中文大辭典.非部》亦從之,據此乃收為異體字。
《康熙字典.非部》。
《漢語大字典.非部》。
《中華大字典.非部》。
「」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曰:「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古文作「」,《中華大字典.非部》則引《集韻》作「」,今見《集韻.上聲.巧韻》乃作「」,其後《中文大辭典.非部》及《中華字海.丿部》,皆引《中華大字典》而收「」,既有所本,乃予收錄。
「」為「卯」之異體。卯,《說文解字.卯部》篆體作「」,古文作「」,古文之形亦見於《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引〈三體石經.僖公〉、《六書正譌.上聲.巧韻》,其後《康熙字典.非部》、《中文大辭典.非部》、《漢語大字典.非部》皆據而收之,今據以收錄。
《六書正譌.上聲.巧韻》。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