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A00284
A00284A00284A00284A00284
字號A00284正字 - 06 - 08 
說文釋形大徐本:
,二十四銖為一兩。从一;,平分,亦聲。(良奬切)
,再也。从冂,闕。《易》曰:「參天兩地。」凡之屬皆从。(良奬切)
段注本:
,二十四銖為一兩。从一、,平分也。亦聲。(良奬切)
,再也。从冂,从。《易》曰:「參天兩地。」凡之屬皆从。(良奬切)
注音(一)ㄌㄧㄤˇ (二)ㄌㄧㄤˋ (三)ㄩˇ (四)ㄩˋ
漢語拼音(一)liǎng (二)liàng (三)yǔ (四)yù
釋義

(一)   ˇ

1.  量詞:

(1)   古代重量單位。《說文解字.:「,二十四銖爲一兩。」

(2)   重量單位。公制一兩為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為十六分之一臺斤。

(3)   古代計鞋履之單位。《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唐.孔穎達.正義:「屨必兩隻相配,故以一兩為一物。」

(4)   古代計布帛之單位。《小爾雅.廣度》:「五尺謂之墨,倍墨謂之丈,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

(5)   古代軍隊之編制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漢.鄭玄.注:「兩二十五人,卒百人。」

2.  ,凡表雙者稱「兩」。如:「兩本書」、「兩姊妹」。唐.李白〈長干行〉詩二首之一:「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宋.蘇東坡《東坡志林》卷二:「無事靜坐,便覺一日似兩日。」

3.  雙方、彼此。如:「兩敗俱傷」、「模棱兩可」。《三國志.卷一○.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荀攸》:「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4.  幾、若干,為約略之詞。如:「兩下子」、「過兩天再看看!」

5.  同「倆」。《樂府詩集.卷八七.雜歌謠辭.歌辭.邯鄲郭公歌》:「邯鄲郭公九十九,技兩漸盡如滕口。」

(二)ㄌˋ

量詞。車輛單位。通「輛」。《書經.牧誓.序》:「戎三百兩。」漢.孔安國.傳:「車稱。」

(三)ˇ

」之異體。

(四)ˋ

」之異體。

A00284-001
部首筆畫  - 05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白袍記〉等。


注音 (1)ㄌㄧㄤˇ (2)ㄌㄧㄤˋ
漢語拼音 (1)liǎng (2)lià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按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字從冂從,左右本當作二「入」,《漢隸字源.上聲.養韻》引〈高眹周公禮殿記〉、《隸辨.去聲.漾韻》引〈郙閣頌〉等作「」,變「入」為「人」,《干祿字書.上聲》則逕以「」字為正體。《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白袍記〉等作「」。《彙音寶鑑.姜上上聲》謂「兩」與「」同。《角川漢和典.入部》則以「兩」為「」之舊體。《中文大辭典.一部》、《漢語大字典.一部》亦皆以「」為「兩」之俗字,故可訂「」字為「兩」之異體。

A00284
A00284-018
部首筆畫  - 05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入部.兩字》引〈齊李清為李希宗父子造象記〉。


A00284-002
部首筆畫  - 06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通俗小說〉等。


注音 (1)ㄌㄧㄤˇ (2)ㄌㄧㄤˋ
漢語拼音 (1)liǎng (2)lià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按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字從冂從。左右本當作二「入」,《漢隸字源.上聲.養韻》引〈高眹周公禮殿記〉、《隸辨.去聲.漾韻》引〈郙閣頌〉等作「」,變「入」為「人」,《干祿字書.上聲》則逕以「」字為正體。《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通俗小說〉等作「」。《字學三正.體製上.俗書簡畫者》亦云:「兩,俗作。」《彙音寶鑑.姜上上聲》謂「」與「兩」同;《中文大辭典.一部》引《中華大字典》謂「」為「兩」之俗字;《漢語大字典.一部》則以「」為「兩」之簡化字;然則「」字與「兩」無別,故可收為「兩」字之異體。

A00284
A00284-016
部首筆畫  - 07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八畫.兩字》引〈魏元廣墓誌〉。


A00284
A00284-007
部首筆畫  - 07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入部.兩字》引〈魏北海王元詳造象〉。


注音 ㄌㄧㄤˇ
漢語拼音 liǎ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偏類碑別字.入部.兩字》、《碑別字新編.八畫》、《中華字海.一部》並引〈魏北海王元詳墓誌〉作「」,《佛教難字字典.入部》亦引碑文定「」為「兩」,故「」字可收為「兩」之異體。

A00284
A00284-011
部首筆畫  - 19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民國.膠志.卷十.疆域.風俗》。

《中華字海.弋部》。


A00284
A00284-010
部首筆畫  - 11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牆頭記.第三回》。

《中華字海.弋部》。


=>」之異體。

A00284
A00284-004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廣韻.上聲.養韻》。


=>N00032」之異體。

注音 (一)ㄌㄧㄤˇ (二)ㄌㄧㄤˇ
漢語拼音 (一)liǎng (二)liǎ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又變作「」。,段注本《說文.部》作「」,云:「再也。從冂從。易曰:參天地。」隸變作「」,又變作「」。「兩」、「」二字同音而各義。《玉篇.部》云:「,力掌切,再也。今作兩。」又云:「兩,同。」《字彙.入部》、《正字通.入部》、《康熙字典.入部》、《中文大辭典.入部》、《漢語大字典.一部》等亦皆以「」為「兩」之古文。今考《干祿字書.上聲》、《廣韻.上聲.養韻》、《集韻.上聲.養韻》、《類篇.部》、《四聲篇海.冂部》等「兩」字皆作「」,「」字皆作「」,又以「」字與「」同,故知其所錄「」、「」二形係屬「兩」、「」之變形,而「」字自當亦屬「兩」字之異體。

()

=>N00032」之異體。

A00284
A00284-005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養韻.兩字》引〈高眹脩周公禮殿記〉。


=>」之異體。

注音 (一)ㄌㄧㄤˇ (二)(1)ㄩˇ (2)ㄩˋ
漢語拼音 (一)liǎng (二)(1)yǔ (2)yù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按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字從冂從,左右本當作二「入」,《漢隸字源.上聲.養韻.兩字》引〈高眹周公禮殿記〉、《隸辨.去聲.漾韻》引〈郙閣頌〉等作「」,變「入」為「人」。《干祿字書.上聲》則逕以「」字為正體。《廣韻.去聲.漾韻》、《集韻.去聲.漾韻》、《類篇.部》、《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等亦皆作「」,故「」字可收為「兩」之異體。

()

=>」之異體。

A00284
A00284-021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養韻.兩字》引〈高眹脩周公禮殿記〉。


A00284
A00284-006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八畫.兩字》引〈唐楊藝墓誌〉。


注音 ㄌㄧㄤˇ
漢語拼音 liǎ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按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字從冂從。左右本當作二「入」,《漢隸字源.上聲.養韻》引〈高眹周公禮殿記〉、《隸辨.去聲.漾韻》引〈郙閣頌〉等作「」,變「入」為「人」,《干祿字書.上聲》則逕以「」字為正體。《碑別字新編.八畫.兩字》引〈唐楊藝墓誌〉作「」,《干祿字書.上聲》亦以「」為「兩」之俗字。故可訂「」字為「兩」之異體。

A00284
A00284-013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養韻.兩字》引〈漢李翕郙閣頌〉。


A00284
A00284-019
部首筆畫  - 1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入部.兩字》引〈齊武陽令張君妻蘇夫人等墓誌〉。


A00284
A00284-003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部.字》。


#「N00032」另兼正字。

注音 (1)ㄌㄧㄤˇ (2)ㄌㄧㄤˋ #ㄌㄧㄤˇ
漢語拼音 (1)liǎng (2)liàng #liǎ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又變作「」。,段注本《說文.部》作「」,云:「再也。從冂從。易曰:參天地。」隸變作「」,又變作「」。「兩」、「」二字同音而各義。《玉篇.部.字》云:「,力掌切,再也。今作兩。」又云:「兩,同。」《字彙.入部》云:「,古兩字。」《正字通.入部》云:「,兩本字。」《康熙字典.入部》、《中文大辭典.入部》、《漢語大字典.一部》等則皆引《玉篇.部.字》謂「」為「兩」之古文,故可收「」字為「兩」之異體。

#「N00032」另兼正字。

A00284
A00284-008
部首筆畫  - 01 - 03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目連記〉等。


=>」之異體。

注音 (一)ㄌㄧㄤˇ (二)ㄖㄣˋ
漢語拼音 (一)liǎng (二)rèn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目連記〉等作「」,引〈白袍記〉作「」,引〈嶺南逸事〉作「」;《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作「」,疑皆係由草書作「」、「」訛變而來,今民間仍有以「」為「兩」者,故「」字可收為「兩」之異體。

(二)

=>」之異體。

A00284-012
部首筆畫  - 01 - 03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白袍記〉。


=>」之異體。

注音 (一)ㄌㄧㄤˇ (二)ㄖㄣˋ
漢語拼音 (一)liǎng (二)rèn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白袍記〉作「」,引〈目連記〉等作「」,引〈嶺南逸事〉作「」;《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作「」,疑皆由草書「」、「」訛變而來。今民間仍有以「」為「兩」者,《中文大辭典.刀部》亦引《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定「」為「兩」之簡字。故「」字可收為「兩」之異體。

()

=>」之異體。

A00284
A00284-022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嶺南逸事〉。


A00284
A00284-009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之異體。

注音 (一)ㄌㄧㄤˇ (二)ㄔㄨㄤ
漢語拼音 (一)liǎng (二)chuā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

」為「兩」之異體。兩,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作「」,云:「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也。亦聲。」隸變作「兩」。《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云:「。以上《說文》。」而《宋元以來俗字譜.八畫》引〈目連記〉等作「」,引〈白袍記〉作「」,引〈嶺南逸事〉作「」,疑「」、「」、「」、「」諸形皆由草書「」、「」訛變而來,今民間仍有以「」為「兩」字者。據此,則「」字可收為「兩」之異體。

()

=>」之異體。

A00284
A00284-020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八部.兩字》引〈偽周金池府折衝都尉楊亮墓誌〉。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上聲.三十六養.頁310.右
上聲.三十五馬.頁310.右
去聲.四十一漾.頁439.左
去聲.四十一漾.頁439.左
隸辨
卷四.去聲.四十一漾.頁603.右
卷三.上聲.三十六養.頁433.右
卷六.偏旁.頁885.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上聲.頁11.左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四十一漾.力讓切.頁599
上聲.三十六養.里養切.頁413
上聲.三十六養.里養切.頁413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三十六養.頁58.右
六書正譌
上聲.二十二養蕩韻.頁104.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二.上聲.十七養.頁551.下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上聲.頁240.左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149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四.姜下去聲.頁352.右
卷四.姜上上聲.頁342.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四十三漾.頁265.右
卷四.去聲.四十三漾.頁265.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2: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