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地名。
(1) 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舊東昌府及兗州、濟南、青州西北境;並大陸地區河北省舊大名府及正定、河間東南境等地。《玉篇.儿部》:「兗,州名。」
(2) 大陸地區山東省舊府名,於東漢時設置,滋陽縣為其舊治。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八畫.兗字》引〈魏元凝妻陸順華墓誌〉。
《干祿字書.上聲》。
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本作「」、「」,其後「」簡化則作「」,見《玉篇.儿部》;「」簡化則作「兗」,見《集韻.上聲.獮韻》。迄至後世用法漸漸不同,「沇」為水名,「兗」為州名,故標準字體以「兗」為常用字、「沇」為次常用字。其異體字之對應關係亦各自分化。「兗」或作「」,見《玉篇.儿部》,筆畫小變則作「」,見《干祿字書.上聲》:「兗:上俗下正。」今據定為「兗」之異體字。
《廣碑別字.八畫.兗字》引〈唐兗州瑕丘縣主簿馬君夫人董氏墓誌〉。
《偏類碑別字.儿部.兗字》引〈漢韓勑碑陰〉。
《碑別字新編.八畫.兗字》引〈魏穆墓誌〉。
《偏類碑別字.儿部.兗字》引〈唐禹城縣令李庭訓墓誌〉。
《玉篇.儿部.字》。
(一)
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本作「」、「」,其後「」簡化則作「」,見《玉篇.儿部》;「」簡化則作「兗」,見《集韻.上聲.獮韻》。迄至後世用法漸漸不同,「沇」為水名,「兗」為州名,故標準字體以「兗」為常用字、「沇」為次常用字。其異體字之對應關係亦各自分化。「兗」或作「」,《玉篇.儿部》:「,俞轉切,州名。」《字鑑.上聲.獮韻》:「兗,以轉切,《廣韻》:『州名。』俗作。」其說可信,今據定為「兗」之異體字。
(二)
=>「沇」之異體。
(三)
=>「」之異體。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銑韻.兗字》引〈隋石裡村造槁碑〉。
《偏類碑別字.儿部.兗字》引〈魏賈史君碑〉。
《隸辨.上聲.獮韻.字》引〈韓勑碑陰〉。
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多作「」,見《隸辨.上聲.獮韻》引〈韓勑碑陰〉等,可從,今據定為「兗」之異體字。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銑韻.兗字》引〈漢湻于長夏承碑〉。
《偏類碑別字.儿部.兗字》引〈魏刁遵墓誌銘〉。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銑韻.兗字》引〈東魏李仲璇孔子廟碑〉。
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或作「」,見《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銑韻》引〈東魏李仲璇孔子廟碑〉,可從,今據定為「兗」之異體字。
《碑別字新編.八畫.兗字》引〈齊臨淮王象碑〉。
《偏類碑別字.儿部.兗字》引〈齊李清為李希宗造象記〉。
《偏類碑別字.儿部.兗字》引〈唐慕容氏女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