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字號A00236正字 - 12 - 14 
說文釋形大徐本:,未冠也。从人,童聲。(徒紅切)
段注本:,未冠也。从人,童聲。(徒紅切)
注音(一)ㄊㄨㄥˊ (二)ㄓㄨㄤˋ
漢語拼音(一)tóng (二)zhuàng
釋義

(一)   ㄊㄨㄥˊ

1.  未成年者。《說文解字.人部》:「僮,未冠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2.  奴僕、奴婢。《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

3.  愚昧無知貌。如:「僮昏」、「僮蒙」。《正字通.人部》:「僮,無知貌。」

4.  姓。如漢代有僮尹。

(二)   ㄓㄨㄤˋ

「僮族」:少數民族名,今稱「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大陸地區廣西省,廣東、雲南、貴州、湖南省亦有散居。社會由一夫一妻之小家庭組成,有婚後不落夫家之習俗。傳統住屋形式為「干欄」,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種方言。大都兼通漢語文。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和祖先,除此之外,亦見佛、道教之傳布。在傳統文獻中有「獞族」、「撞族」、「僮族」之記載,此三字讀音均為「壯」,是壯族之另稱。

A00236-001
部首筆畫  - 09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僮字》引〈張公神碑〉。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ㄊㄨㄥˊ (二)ㄔㄨㄥ #ㄓㄨㄥˋ
漢語拼音 (一)tóng (二)chōng #zhòng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

「偅」為「僮」之異體。《說文解字.人部》:「,未冠也。從人,童聲。徒紅切。」《漢隸字源.平聲.東韻》、《隸辨.平聲.東韻》、《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引〈漢張公神碑〉作「偅」。《經典文字辨證書.人部》云:「僮,正;偅,別出漢碑張公神。」按「僮」字從「童」得聲,「童」、「重」二字形近;且「童」音徒紅切,「重」柱用切,古音皆屬定母,段玉裁第九部,音韻相同,故漢隸「僮」多作「偅」,「偅」乃為「僮」之異體。音ㄊㄨㄥˊ

又《玉篇.人部》云:「儱,力用切。儱僮,行不止。偅,章用切,上同。」《廣韻.去聲.用韻》:「偅,儱偅,不遇貌。之隴切。」《集韻.去聲.用韻》云:「踵偅,躘踵,不能行貌,或從人。朱用切。」《四聲篇海.人部》:「偅,章用切,儱偅也。」《字彙.人部》:「偅,之仲切,音眾。儱偅,不遇貌。又與僮同。」《正字通.人部》云:「偅,舊註音眾。儱偅,不遇貌。」是則「偅」本「儱偅」之本字,音ㄓㄨㄥˋ。已收錄《次常用字表》00121號。又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壯族」,亦作「僮族」,「僮」音ㄓㄨㄤˋ,只限於使用為「僮族」之名時,且「僮族」未見有作「偅族」者,故「偅」字不應兼具ㄓㄨㄤˋ音。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一東.頁3.左
隸辨
卷一.平聲.一東.頁1.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平聲.頁3.右
新加九經字樣
亻部.頁5
亻部.頁5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中.頁15.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一東.徒東切.頁5
去聲.三用.丑用切.頁465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三.人部.頁10.右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上.頁53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公下平聲.頁141.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