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皆、全部。《說文解字.亼部》:「僉,皆也。」《書經.大禹謨》:「朕志先定,詢謀僉同。」《三國志.卷四一.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張裔》:「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2. 眾人、大家之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南齊書.卷四七.列傳.王融》:「臣側聞僉議,疑給虜書,如臣愚情,切有未喻。」
3. 姓。如明代有僉陽。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二表》。
「」為「僉」之異體。僉,《說文.亼部》:「皆也,從亼從吅從从。」《中國書法大字典.人部》引「董其昌」作「」,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二表》作「」,《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七畫》引〈通用字表〉作「」。今考文獻上從僉之字,形體或變易作「」,如劍作、儉作。今據此收為異體。
《佛教難字字典.人部》。
(二)
「」為「僉」之異體。僉,《說文解字.亼部》:「皆也,從亼從吅從从。」篆作。《佛教難字字典.人部》收有「」「」二形。今考文獻上從僉之字,形體或變易作「」,如儉作、劍作,依《異體字例》畫分原則收為異體。
(一)
=>「命」之異體。
《宋元以來俗字譜.人部》引〈通俗小說〉。
「」為「僉」之異體。僉,《說文解字.亼部》:「皆也,從亼從吅從从。」篆作。《漢隸字源.平聲.鹽韻》多作,下從四點,《漢簡文字類編.人部》引「斯三230」作「」,則下從三點。《宋元以來俗字譜.人部》引〈通俗小說〉作「」中筆連成「」,下從三點;《佛教難字字典.人部》亦收「」,亦從三點。可據以收為異體。
《隸辨.平聲.鹽韻.字》引〈繁陽令楊君碑〉。
「」為「僉」之異體。僉,《說文.亼部》:「皆也,從亼從吅從从。」篆作。《漢隸字源.平聲.鹽韻》有「」二字,上字所從二口各作二筆甚明,下字已變作從二亼。《隸辨.平聲.鹽韻》引〈繁陽令楊君碑〉:「服稱」「僉」字正作「」,又《中國書法大字典.人部》引〈吳谷朗碑〉「僉」字亦從從灬,據此,則從二者,非從二ㄙ也。今據此收「」為異體。
《隸辨.平聲.鹽韻.字》引〈張遷碑〉。
「」為「僉」之異體。僉,《說文.亼部》:「皆也,從亼從吅從从。」篆作。《漢隸字源.平聲.鹽韻》引〈巴郡太守樊敏碑〉作「」,《隸辨.平聲.鹽韻》引〈張遷碑〉:「然同聲。〔按〕《說文》作僉,下從从,碑變作灬,今俗因之。」其說可從。又《敦煌俗字譜.人部》僉下亦有「」一體。故以「」為「僉」之異體,可收。
《古文四聲韻.平聲.鹽韻》。
「」為「僉」之異體。僉,《說文.亼部》:「皆也,從亼從吅從从,《虞書》曰:『僉曰伯夷』」。首見《古文四聲韻.平聲.鹽韻》:「僉,崔希裕纂古。」《字彙補.人部》:「青天切,音千,水和鹽也,又古文僉字,見崔希裕略古。」據此知「」字音ㄑㄧㄢ,訓「水和鹽」,已收于《罕用字表》,又為「僉」之古文,見崔希裕《纂古》(《字彙補.人部》引作《略古》,《康熙字典.人部》引《字彙補》,《中文大辭典.人部》引《字彙補》同作「略古」。)今據此收為「僉」之異體。
#「」另兼正字。
=>「鹼」之異體。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