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ㄉㄠˇ 1. 人或豎立之物體因本身或外來因素而橫躺下來。如:「跌倒」、「摔倒」、「臥倒」、「大水沖倒龍王廟」。大徐本《說文解字.人部.新附》:「倒,僕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宋.葉適〈故寶謨閣待制知平江府趙公墓銘〉:「公令軍別為籍,兵逸亡,馬倒斃,皆即報。」《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卻說帝在洛陽,百事未備,城郭崩倒,欲修未能。」 2. 垮臺、失敗。如:「倒閉」、「倒臺」。《三國志.卷九.魏書.諸夏侯曹傳.曹真》:「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魚豢《魏略》:「卿用讀書何為耶!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八回:「我們的生意,已經倒了。」《文明小史》第四一回:「當初他上摺子時候,還自以為倘若拿某人扳倒,一旦直聲震天下,從此被朝廷重用起來,海裡海外那想望丰采的,誰不恭維我是一代名臣。」 3. 聲音沙啞。如:「聽說那位名演員近日嗓子倒了,正在休息當中。」 4. 北平方言: (1) 指商家把整批貨物或全部店裡的物品頂讓給別人。如:「將鋪子倒出去。」《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東頭街上談家當鋪折了本,要倒與人。現在有半樓貨,值得一千六百兩。」 (2) 指轉移、更換、對調。如:「倒手」、「兩張桌子對倒一下。」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您子父每輪替著當朝貴,倒班兒居要津。」《紅樓夢》第八一回:「襲人等答應了,同麝月兩個倒替著醒了一夜。」 (二)ㄉㄠˋ 1. 上下前後相反,或互相更換。《集韻.去聲.號韻》:「倒,顛倒也。」《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朱子語類.卷七一.易.復》:「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靜以養之,方能盛大。若如公說,卻是倒了。」 2. 把物體或液體傾倒出來。如:「倒茶水」、「倒垃圾」。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開筵交履舄,爛漫倒家釀。」《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惡和尚把老和尚的光頭捏一捏,把葫蘆藥酒倒出來吃了一口。」《紅樓夢》第六二回:「小燕又叫兩個小丫頭進來,伏侍洗手、倒茶。」 3. 表示反過來、相反之義。如:「海水倒灌」、「倒掛金鉤」。《幼學瓊林.卷四.花木類》:「倒啖蔗,漸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唐.徐凝〈杭州祝濤頭〉詩二首之二:「倒打錢塘郭,長驅白浪花。」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五八.金五.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4. 違逆、不順。《韓非子.難言》:「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至亂之化,君臣相賊,長少相殺,父子相忍,弟兄相誣,知交相倒。」 5. 向後退。如:「倒車」。《三國演義》第九二回:「西涼兵素知趙雲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趙雲馬到處,陣陣倒退。」《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嚇的寶玉倒退,不敢再說。」 6. 卻。《朱子語類.卷三九.論語.先進篇上》:「如今人恁地文理細密,倒未必好,寧可是白直粗疏底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就是『羊肉不曾喫,空惹一身羶』。倒不如不幹這把刀兒了。」《紅樓夢》第一九回:「你倒說說,我還要怎麼留你?我自己也難說了。」 7. 反而。表出乎意料之外。《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你老人家不說今日要歇半天兒嗎?怎的倒這麼早就來了。」《紅樓夢》第二二回:「你連多少大生日都料理過了,這會子倒沒了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