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B00013
字號B00013正字 - 02 - 04 
說文釋形,人頸也。从大省,象頸脈形。凡亢之屬皆从亢。,亢或从頁。(古郎切)
注音(一)ㄍㄤ (二)ㄎㄤˋ
漢語拼音(一)gāng (二)kàng
釋義

(一) ㄍㄤ

脖子、咽喉。《說文解字.亢部》:「亢,人頸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批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劉敬》:「夫與人鬥,不搤其,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乃仰絕亢而死。」唐.顏師古.注:「亢者,總謂頸耳。」

(二) ㄎㄤˋ

1.  高。《玉篇.亢部》:「亢,髙(高)也。」《莊子.人間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唐.成玄英.疏:「亢,高也。」《淮南子.脩務:「勵節高,以絕世俗。」

2.  高傲、強硬。如:「不卑不亢」。《管子.輕重戊》:「天子幼弱,諸侯亢強。」

3.  過甚、極。如:「亢奮」。《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唐.孔穎達.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4.  乾旱。《龍龕手鑑.亠部》:「亢,旱也。」《廣韻.去聲.宕韻》:「亢,旱也。」

5.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為東方蒼龍七宿之第二宿,由四顆星組成。《集韻.平聲.唐韻》:「亢,亦星名。」

6.  姓。如唐代有亢潮。《廣韻.去聲.宕韻》:「亢,亦姓。出《姓苑》。」

B00013
B00013-011
部首筆畫 丿 - 09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亢字》引〈魏元誕墓誌〉。


B00013
B00013-002
部首筆畫  - 03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卷六.偏旁.亢字》。


注音 (1)ㄍㄤ (2)ㄎㄤˋ
漢語拼音 (1)gāng (2)kà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亢」之異體。《說文.亢部》亢,云:「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

亢之形,金古文字多作「」。《漢隸字源.去聲.宕韻》引〈陳球後碑〉收「」,引〈晉右將軍鄭烈碑〉「」。隸定作「亢」。《隸辨.卷六.偏旁》亢字注云:「……隸變如上,亦作,或作,從古文亢變,古文作,亦作……」。《書法字彙.亢字》亦引《隸辨》收「」。《中文大辭典.亠部》、《漢語大字典.亠部》、《中國書法大字典.亠部》亢字之下,皆收錄「」之形體。既有所本,故收為異體。

B00013
B00013-007
部首筆畫  - 03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宕韻.亢字》引〈西嶽華山亭碑〉。


B00013
B00013-008
部首筆畫  - 04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卷六.偏旁.亢字》。

《中華字海.部》。


B00013
B00013-009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亢字》引〈齊李琮墓誌銘〉。

《中華字海.部》。


B00013
B00013-012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亢字》引〈魏霍揚碑〉。

《中華字海.部》。


B00013
B00013-010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亢字》引〈隋諸葛子恆造象記〉。

《中華字海.部》。


B00013
B00013-006
部首筆畫  - 03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B00013
B00013-003
部首筆畫  - 03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鏡.部》。


注音 (1)ㄍㄤ (2)ㄎㄤˋ
漢語拼音 (1)gāng (2)kà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亢」之異體。《說文.亢部》亢,云:「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

《龍龕手鏡.冖部》見「」之字形,注:「俗。苦浪反。正作亢」《龍龕手鑑.冖部》、《四聲篇海.冖部》所引同此。《漢語大字典.冖部》引《龍龕手鑑》作「」,云:「同亢」。然考《龍龕》形作「」。

」同「亢」,既為亢之俗字,亦見從亢形多作者如:。故以「」為「亢」之異體也。

B00013
B00013-004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七.几部》。


注音 (1)ㄍㄤ (2)ㄎㄤˋ
漢語拼音 (1)gāng (2)kà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亢」之異體。《說文.亢部》亢,云:「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

」之字形,見於《重訂直音篇.卷七.几部》云:「亢同。」《中華字海.几部》,亦引此同。

凡亢形多作「」,如:等皆是。今收「」為「亢」之異體。

B00013
B00013-005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肉部》。

◎「」,今標準字體作「肮」。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1)ㄍㄤ (2)ㄎㄤˋ (二)(1)ㄎㄤˇ (2)ㄤ #ㄏㄤˊ
漢語拼音 (一)(1)gāng (2)kàng (二)(1)kǎng (2)āng #há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

」為「亢」之異體。《說文解字.亢部》亢,云:「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頏,亢或從頁」。

《正字通.肉部》,注云:「同頏,本作亢。……」《集韻.去聲.宕韻》吭、頏、、亢,注云:「下浪切。咽也。或作頏、、亢,亢亦星名」。又《集韻.平聲.唐韻》亢、頏、,注云:「《說文》,人頸也。一曰咽也。或從頁,從肉。亢亦星名。」《類篇.肉部》,云:「居郎切,人頸也。一曰咽也。又寒剛切,大脈謂之。又下浪切,咽也。」

故當「」之音義同「亢」,可為「亢」之異體。

」,今標準字體作「肮」。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另兼正字。
B00013-001
部首筆畫  - 04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說文.亢部》。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ㄍㄤ (二)(1)ㄎㄥ (2)ㄏㄤˊ #ㄏㄤˊ
漢語拼音 (一)gāng (二)(1)kēng (2)háng #háng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頏」為「亢」之異體。《說文解字.亢部》亢,云:「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頏,亢或從頁」。

《集韻.去聲.宕韻》亢,注:「口浪切,高極也。一曰星名」。又《集韻.平聲.唐韻》居郎切。收「亢、頏、肮」注並引:「《說文》:人頸也。一曰咽也,或從頁從肉,亢亦星名」。以其為「亢」之或體,故收錄為異體。

《古今正俗字詁.亢字》收「頏」,曰:「亢或從頁,《詩》:頡頏字從此,今多析為字用。」以頡頏之頏,音ㄏㄤˊ,鳥下飛之義。今別立一正字。

#「」另兼正字。


#「」另兼正字。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去聲.四十二宕.頁441.左
去聲.四十二宕.頁441.左
隸辨
卷六.偏旁.頁921.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新加九經字樣
心部.頁18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中.頁27.左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一唐.居郎切.頁223
平聲.十二庚.居行切.頁228
平聲.十二庚.丘庚切.頁228
平聲.十一唐.寒剛切.頁224
上聲.三十七蕩.舉朗切.頁419
去聲.四十二宕.下浪切.頁601
去聲.四十二宕.口浪切.頁602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平聲.七陽唐韻.頁52.右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185
彙音寶鑑
卷二.公上去聲.頁131.左
卷二.公上平聲.頁122.右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