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ㄍㄣˋ
1. 窮盡。《說文解字.木部》:「,竟也。亙,古文。」《文選.張衡.南都賦》:「貯水渟洿,亙望無涯。」唐.李善.注:「亙,竟也。」
2. 時間或空間之延續不斷。如:「亙古」、「綿亙數里」。《樂府詩集.卷四一.相和歌辭一六.南朝宋.鮑照.東武吟行》:「密途亙萬里,寧歲猶七奔。」宋.朱熹〈答陳同甫書〉:「然區區鄙見,常竊以為亙古亙今只是一體,順之者成,逆之者敗,固非古之聖賢所能獨然。」
3. 姓。如漢代有亙寬。
(二)ㄍㄥˋ,ㄍㄣˋ之又音。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一部》。
「」為「亙」之異體。《四聲篇海.一部》:「,古蹬切。通也,遍也,竟也。」《龍龕手鑑.一部》以為亘之俗字。按《字鑑.去聲.嶝韻》亙作,《正字通.二部》謂亙從月作,故形變為。
《六書正譌.去聲.徑證嶝韻》。
「」為「亙」之異體。《六書正譌.去聲.徑證嶝韻》:「,、居鄧切,橫也。從舟竟兩岸會意。又月弦也。《詩》:『如月之。』」按之古文亙,古文作,中從舟在二之閒,舟形變為,故《六書正譌》作,實為亙之異體。
(一)
「亘」為「亙」之異體。亘,之訛字,本為之古文。段注本《說文》:「,古文。」段注云:「按今字多用亙,不用,舟在二之閒,絕流而竟,會意也。」按亙字俗寫作,後遂訛作亘,而與讀ㄒㄩㄢ之亘混用,《集韻》亘字兩見,《仙韻》音荀緣切,引《說文》「求亘也。」《嶝韻》音居鄧切,引《說文》「竟也。」是《集韻》已混二字為一形。《龍龕手鑑.一部》更直以「」為俗,「亘」為正,並音古蹬反。此乃亘與亙相混之由。
@N00001
(二)
@A01914
《正字通.二部》。
「」為「亙」之異體。《正字通.二部》:「,居鄧切,音艮。月弦也。上弦初七八向東,下弦廿三四向西。借竟也、極也、徧也。《增韻》:『延,袤也。』《詩》:『如月之。』訛加心作恆。」據《正字通》則亦亙之異體。
《康熙字典.二部》。
「」為「亙」之異體。《字彙.二部》:「,居鄧切,庚去聲。極也、通也、遍也。從二從舟,《說文》,竟也。象舟竟兩岸。」《正字通》:「,亙字之訛。」《康熙字典.二部》「」字下按語云:「按《說文》字本作,即字古文。然今經史通作,無從木旁者,自當以字為正。又從二從舟,今訛從日作亘,非。」今據定作亙之異體。
《字彙.月部》。
「」為「亙」之異體。《字彙.月部》:「,古文亙字。」今據《字彙》定作亙之異體。
@C04975
《集韻.去聲.嶝韻》。
*此形為避北宋真宗恒諱而省。
「」為「亙」之異體。《集韻.去聲.嶝韻》:「,居鄧切。《說文》竟也。」按《說文》本作,從木恆聲,因恆俗作恒,故亦形變為。因宋真宗名恒,避諱缺末筆作,故亦缺末筆作。今據此定作亙之異體。
《類篇.木部》。
「」為「亙」之異體。《類篇.木部》:「,居鄧切。《說文》竟也。」按《說文》本作,從木恆聲,因恆字俗作恒,故亦形變為,因定為亙之異體。
《字彙.木部》。
「」為「亙」之異體。,亙之篆文。段注本《說文》:「,竟也。從木聲。亙,古文。」段注云:「今字多用亙,不用。」《字彙.木部》:「,同亙。」然則,收「」為「亙」之異體可也。
《康熙字典.木部》。
「」為「亙」之異體。《康熙字典.木部》:「、《說文》亙本字。」按《說文》亙本字今隸定為。然段注本《說文》謂從木聲,形變為。故定為亙之異體。
◎「」或為「」。
「」為「亙」之異體。《集韻.去聲.嶝韻》:「,居鄧切。《說文》竟也。古作亘、。」因亙形訛作亘,故亦形變為,故為亙之異體。
◎「」,今標準字體作「」。
#「」另兼正字。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