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ㄑㄧㄢˊ 1. 冒出。《說文解字.乙部》:「乾,上出也。」 2. 易經卦名: (1) 八卦之一。卦形是 ,代表天、陽等之義。 (2) 六十四卦之一。乾( )下乾( )上。象徵君子應自強不息,努力永不懈怠之義。 3. 陽剛、男性。如:「乾造」、「乾宅」。《易經.繫辭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4. 姓。如唐代有乾彥思。 (二)ㄍㄢ 1. 沒有水分或缺乏水分。與「溼」相對。如:「乾柴」、「乾毛巾」。《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 2. 枯竭、乾涸。如:「外強中乾」。《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乾。」《山海經.北山經》:「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水冬乾而夏流。」 3. 竭盡、沒有剩餘。如「乾杯」、「他將對方積蓄都搾乾了。」 4. 徒然、白費。如:「乾等」、「乾瞪眼」。《紅樓夢》第一二回:「熱鍋上螞蟻一般,只是乾轉。」 5. 拜認之親屬關係。如:「乾媽」、「乾爹」。《紅樓夢》第二七回:「明兒你伏侍我罷,我認你做乾女孩兒。」 6. 怠慢、置之不理。《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從今日起,且乾著他,不理他,他兩個自然該有些著慌。」 7. 表面、虛假。如:「乾笑」。《水滸傳》第二五回:「當下那婦人乾號了半夜。」 8. 聲音清脆響亮。唐.岑參〈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詩:「開瓶酒色嫩,踏地葉聲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