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支第二位。古人用干支紀日,亦用以紀年。《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2. 時辰名。約當凌晨一點至三點。如:「丑時」。
3. 傳統戲劇中,扮演滑稽可笑人物之喜劇腳色或反派人物。如:「文丑」、「武丑」。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丑扮小閑引淨扮劉一郎上。」《紅樓夢》第一回:「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亦如劇中之小丑然。」
4. 姓。如南朝齊有丑千。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三.上聲.有韻》。
(一)
「丑」為「丑」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丑部》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日加丑亦舉手時也。」段玉裁注云:「又者手也,從又而聯綴其三指。」據段說,則字構從又,隸定為「丑」(如《隸辨.上聲.有韻.丑字》引〈校官碑〉),中橫筆當左右出頭。俗寫或作「丑」,橫筆右不出頭,《俗書刊誤.卷三.上聲.有韻》:「丑,俗作丑非。」,《字學三正》亦同。教育部標準字體取「丑」為正,收「丑」為異體可也。
(二)
=>「醜」之異體。
《敦煌俗字譜.一部.丑字》引〈祕9.076.左10〉。
《隸辨.上聲.有韻.字》引〈校官碑〉。
「」為「丑」之異體。「丑」,《說文解字.丑部》篆作「」,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隸辨.上聲.有韻.字》引〈校官碑〉:「十月已丑。」隸作「」;此形亦見《漢簡文字類編.一部》引〈居延漢簡圖版.二四八/38.32》、《漢隸字源.上聲.有韻.丑字》引〈無極山碑〉等。《歷代書法字彙.一部》引東晉王羲之〈蘭亭敘〉作「」;《廣韻.上聲.有韻》字作「」。又「」字或末筆右伸作「丑」,見於《玉篇.丑部.丑字》、《集韻.上聲.有韻》、《類篇.丑部》、《正字通.一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等。按,據《說文解字.丑部》「」篆,則「」為「丑」之本字,故「」可收為「丑」之異體。
《中文大辭典.一部》。
《漢隸字源.上聲.有韻.丑字》引〈處士嚴發殘碑〉。
「」為「丑」之異體。丑,《說文解字.丑部》作「」,象手之形。隸定作「」,國字標準字體作「丑」。《漢隸字源.上聲.有韻.丑字》引〈沛相楊統碑〉作「」,引〈處士嚴發殘碑〉作「」。《中文大辭典.一部》、《漢語大字典.一部》皆以「」為「丑」之異體,可收。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