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ㄕㄤˋ
1. 高處。與「下」相對。如:「股市即將上攻萬點」。《說文解字.一部》:「上,高也。」《文明小史》第五三回:「華嚴上更有一樁奇景,就是瀑布,有二千多丈寬,七十多丈長,望上去煙雲繚繞,底下漭騰澎湃,有若雷鳴。」
2. 物體之表面或上端。如:「門上」、「山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喻世明言.卷二四.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書案上文房四寶,壓紙界方下露出些紙,信手取看時,是一幅詞。」
3.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4. 尊長或在上位者。《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5. 舊指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後漢書.卷三○下.郎顗襄楷列傳.郎顗》:「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
6. 地位尊貴。《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劉屈氂》:「不顧元元,無益邊穀,貨賂上流,朕忍之久矣。」《三國演義》第六五回:「玄德親自接入,待以上賓之禮。」
7. 等級或品質高。如:「攻心為上」。《戰國策.西周策》:「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宋四公先拏了銀毬,把腳踏過許多關棙子,覓了他五萬貫鎖贓物,都是上等金珠。」
8.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鵲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9. 欺凌、駕凌。《左傳.桓公五年》:「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
10. 往、至。如:「上街」、「上洗手間」。《紅樓夢》第一五回:「偏不許退定禮,就打官司告狀起來。那張家急了,只得著人上京來尋門路。」《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這裡胭脂巷有一位中書秦老爹要上北京補官,攢湊盤程,一時不得應手,情願七扣的短票,借一千兩銀子。」
11. 進呈。如:「上奏」。《戰國策.齊策一》:「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文彥博、韓琦許多名臣,先誇佳說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個個上表爭論,不聽,辭官而去。」
12. 參與、出席。如:「上班」。《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大家都約定了今天不上課,直至府署探病。」
13.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14. 安裝。如:「上刺刀」。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上了板搭,關了門戶,打掃街道。」《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15. 旋緊。如:「上發條」。明.梁辰魚《浣紗記》第二七齣:「群臣奮未敢前,待先行便上弦,你風花隊裡去收飛箭。」
16.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7. 登載。如:「上榜」、「檔案上傳」。《文明小史》第二六回:「那演說直鬧了三次,每演說一次,就上報一次。」
18.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哪些內容?」
19.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20.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半年」。《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紅樓夢》第八四回:「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書理,須要細心領略。」
21. 表示一定範圍或某方面。唐.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第二五回:「這個人在公堂上又能掉文,又能取笑,真是從容不迫。」
22. 接於動詞後:
(1) 表示動作之開始或繼續。如:「迷上武俠小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鋪了床,伸開被,點上燈,請婆睡,叫聲安置進房內。」
(2) 表動作之方向。如:「爬上去」。《紅樓夢》第二六回:「寶玉纔走上來,要扳他的身子,只見黛玉的奶娘並兩個婆子卻跟了進來,說:『妹妹睡覺呢,等醒了再請來。』」
(3) 表示動作之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五:「方媽媽隨把房門拽上了,鏗的一聲下了鎖。」
(二)ㄕㄤˇ
「上聲」:一種漢語調類,為低降高昇調。在現代國音為第三聲,注音符號用ˇ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