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則 |
释义 | 則〔则〕 《説文》:「則,等畫物也。从刀,从貝。貝,古之物貨也。𠟻,古文則。𠞋,亦古文則。𠟭,籀文則从鼎。」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攷釋》以为「則」字「从刀,从鼎,當是宰割之宰之本字。」 zé 《廣韻》子德切,入德精。職部。 ①按等级区划物体。《説文·刀部》:「則,等畫物也。」《漢書·叙傳下》:「《坤》作墬勢,高下九則。」顔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則,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②法典;规章。《爾雅·釋詁上》:「則,法也。」《增韻·德韻》:「凡制度、品式皆曰則。」《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則,法。」《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鄭玄注:「則亦灋(法)也。」《國語·魯語上》:「毁則者為賊。」韋昭注:「則,法也。」 ③榜样;准则。如:以身作则。《詩·大雅·抑》:「敬慎威儀,為民之則。」鄭玄箋:「則,法也。」《楚辭·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王逸注:「則,法也。」晋陸機《文賦》:「俯貽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 ④规律;法则。《爾雅·釋詁上》:「則,常也。」《廣韻·德韻》:「則,法則。」《管子·形勢》:「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君正》:「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 ⑤依照;效法。《書·禹貢》:「咸則三壤,成賦中邦。」孔傳:「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賦。」《詩·小雅·鹿鳴》:「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毛傳:「是則是傚,言可法傚也。」《史記·夏本紀》:「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 ⑥采邑。《周禮·春官·大宗伯》:「五命賜則。」鄭玄注:「則,地未成國之名。」 ⑦量词。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清馮班《鈍吟雜録》:「録其純無疵者六則。」 ⑧作;做。宋辛棄疾《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戲作漁父詞》:「千年往事已沉沉,閒管興亡則甚!」《紅樓夢》第七十三回:「衆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 ⑨月阳名之一。《爾雅·釋天》:「月陽: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 ⑩副词。 ⑪连词。 ⑫助词。 ⑬通「賊」。害。《書·盤庚中》:「汝有戕則在乃心。」杨树达讀書記:「則,假為賊。」《老子》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高亨正詁:「則讀為賊,害也。」 ⑭通「測(cè)」。《墨子·備水》:「置則瓦井中,視外水深丈以上,鑿城内水渠。」岑仲勉注:「則同測,則瓦,測水之瓦。」《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也。」 ⑮姓。《萬姓統譜·職韻》:「則,見《姓苑》。漢則長,見《印藪》。」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