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刻 |
释义 | 刻 《説文》:「刻,鏤也。从刀,亥聲。」 (一)kè 《廣韻》苦得切,入德溪。職部。 ①雕刻。《説文·刀部》:「刻,鏤也。」段玉裁注:「《釋器》曰:『金謂之鏤,木謂之刻,』此析言之;統言則刻亦鏤也。」《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刻桓宫桷。」杜預注:「刻,鏤也。」唐杜甫《石犀行》:「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鲁迅《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明末人好名,刻古书也是一种风气。」又铭记。《後漢書·第五倫傳》:「臣常刻著五臟,書諸紳帶。」李賢注:「刻著五臟,謂銘之於心也。」 ②雕刻的物品。《漢書·郊祀志》:「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顔師古注:「刻,謂器上所銘記。」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然原刻难得,翻本亦无胜于此者。」 ③绘画;修饰。《廣雅·釋詁四》:「刻,畫也。」《新序·雜事》:「引商刻角,雜以流徵。」《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靚糚刻飾。」李善注引郭璞曰:「刻,刻畫鬋鬢也。」元鍾嗣成《凌波仙·弔趙君卿》:「閑中展手刻新詞,醉後揮毫寫舊詩。」 ④伤害;减损。《廣韻·德韻》:「刻,剥也。」《字彙·刀部》:「刻,侵也。」《書·微子》:「我舊云刻子。」孔傳:「刻,病也。」孔穎達疏:「刻者,傷害之義。」陸德明釋文:「馬曰:刻,侵刻也。」《荀子·禮論》:「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楊倞注:「刻,減損。」清鄒容《革命軍》:「若輩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滿洲人設官吏多方刻之。」 ⑤苟严;刻薄。《古今韻會舉要·職韻》:「刻,刻薄、慘覈也。」《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陸德明釋文:「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削,意令峻也。」《後漢書·申徒剛傳》:「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者也。」李賢注:「刻,猶責也。」元佚名《陳州糶米》第四折:「你只要錢財,全不顧百姓每貧窮,一味的刻。」 ⑥陡峻;挺拔。《文選·張衡〈西京賦〉》:「上辬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李善注引薛綜曰:「刻陗,升高也。」宋歐陽修《豐樂亭記》:「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清周清原《遊雁蕩山記》:「靈巖有寺,廢久矣,而羣峯益刻露呈秀。」 ⑦限定;勒定。《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佗謂平曰:『……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人相見,五日卒。』應時歸,如佗所刻。」《天工開物·菽》:「黑者刻期八月收。」《聊齋志異·雲蘿公主》:「急於落成,無暇禁忌;刻日敦迫,廊舍一新。」 ⑧呆板;生硬。《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讚》:「蜀承秦後,質文刻野。」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卷五:「畫有三病,皆系用筆: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句畫之際,妄生圭角也。」 ⑨量词。计时单位。 ⑩时候。也指短暂的时间。如:刻不容缓。《南史·虞寄傳》:「願將軍少戢雷霆,賒其晷刻,使得盡狂瞽之説,披肝膽之誠。」唐白居易《早夏遊宴》:「榮落逐瞬遷,炎涼山刻變。」《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這家酬,那家請,略無虚刻。」 ⑪目前;眼下。如:刻下。清張蔭桓《三洲日記》:「金巡隨撫近釋凶犯四人,皆五年前虐待華人者,原判以監禁終身,刻竟保釋,殊不公允。」 ⑫割。《廣雅·釋詁四》:「刻,剄也。」《玉篇·刀部》:「刻,割也。」 ⑬贫。《廣雅·釋詁四》:「刻,貧也。」 ⑭猪脚印。《爾雅·釋獸》:「豕,其跡刻。」郝懿行義疏:「其跡名刻。今豕子逾年謂之刻老,或曰刻婁,本此。」《集韻·德韻》:「刻,豕跡。」 (二)kēi 方言。抠;挖。指用手指头或指甲挖东西。如:棒子粒儿,我刻不下来。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