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説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 (一)ér 《廣韻》如之切,平之日。之部。 ①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都称而。《説文·而部》:「而,頰毛也。」段玉裁注:「頰毛者,《須部》所謂髯鬚之類耳……蓋而為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為頾,口下為須。須本頤下之專偁,頾與承漿與頰髯皆得偁須。」《周禮·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鄭玄注:「之而,頰𩑔也。」戴震補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 ②如;像似。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若也。若與如古同聲,故而訓為如,又訓為若。」《易·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虞翻注:「而,如也。」《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鄭玄箋:「而,亦如也。」按:《淮南子·氾論》「襃衣博帶」漢高誘注引《詩》作「垂帶若厲」。《新序·雜事三》:「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按:《漢書·鄒陽傳》引此作「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③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戰國策·楚策一》:「凡天下强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漢書·天文志》:「熒惑在角、亢,占曰:『憂在宫中,非賊而盗也。』」 ④代词。 ⒈表示对称,相当于「你」。《小爾雅·廣詁》:「而,汝也。」《書·洪範》:「而康而色。」孔傳:「汝當安汝顔色,以謙下人。」《詩·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鄭玄箋:「而,猶女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余知而無罪也。」杜預注:「而,女也。」 ⒉表示领有,相当于「你的」。《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聊齋志異·促織》:「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 ⒊表示指示,相当于「此」。清吴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此也。」《穆天子傳》卷三:「比及三年,將復而野。」郭璞注:「復返此野。」《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韓詩外傳》卷四:「然周師至,令不行乎左右,而豈其無嚴令繁刑也哉?」按:《荀子·議兵》作「是豈令不嚴刑不繁也哉?」 ⑤副词。 ⒈表示时间,相当于「才」。《玉篇·而部》:「而,乃也。」杨树达《詞詮》卷十:「而,副詞,與乃同,始也。」《左傳·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隨而無咎。」《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⒉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清吴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唯也。」《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左傳·成公十三年》:「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⒊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清吴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猶也。」《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邢昺疏:「言人年四十猶為惡行而見憎於人者,則是其終無善行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朱熹集註:「言舜猶怨慕。」《戰國策·趙策四》:「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竊為大王美之。雖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復生也,則王必為天下笑矣!」 ⑥连词。 ⒈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與也,及也。」《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皇侃疏:「言人若不有祝鮀佞,及有宋朝美,則難免今之患難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尸子·勸學》:「夫學,譬之,猶礪也。夫昆吾之金而銖父之錫,使干越之工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又相当于「并且」。《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禮記·檀弓上》:「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明魏學洢《核舟記》:「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⒉表示承接。 ⓐ动作因循相继。《古今韻會舉要·支韻》:「而,因辭。」《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又《離婁下》:「不足,又顧而之他。」 ⓑ相当于「就」。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則也。」《詩·小雅·杕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朱熹集傳:「歸期已過而猶不至,則使我多為憂恤。」《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晋,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孟子·萬章下》:「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 ⒊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杨树达《詞詮》卷十:「而,假設連詞,用同如。」《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説苑·奉使》:「意而安之,願假冠以見;意如不安,顧無變國俗!」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⒋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清吴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故也。」《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説苑·修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按:《禮記·樂記》「而」作「故」。清龔自珍《病梅館記》:「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⒌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然而」。杨树达《詞詮》卷十:「而,轉接連詞,可譯為然及今語之却。」《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淮南子·人間》:「夫病温而强之食,病暍而飲之寒,此衆人之所以為養也,而良醫之所以為病也。」《聊齋志異·狼三則之二》:「骨已盡,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⒍提出程度更甚的明显事例为衬托,下半句常用「何况」、「而况」相呼应,相当于「且」、「尚且」。《孟子·萬章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與?」《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况人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而弗忍,又何况於人乎?」 ⒎连接修饰语与动词。《書·臯陶謨》:「啓呱呱而泣。」《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孟子·告子上》:「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説》:「吾恂恂而起。」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⑦助词。 ⒈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論語·憲問》:「君子耻其言而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而勢。」《説苑·建本》引《詩》:「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按:《詩·小雅·角弓》「而」作「之」。又相当于「着」、「地」。《左傳·哀公七年》:「不樂而出。」《史記·陳涉世家》:「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禮記·曾子問》:「揖讓而入。」 ⒉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以也。」《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荀子·强國》:「故自四五萬而往者强。」 ⑧语气词。《廣雅·釋詁四》:「而,詞也。」王念孫疏證:「若、而一聲之轉,皆語詞也。」《玉篇·而部》:「而,語助也。」 ⒈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論語·顔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邢昺疏:「言行善由己,豈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晋,未敢攜貳,况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孟子·萬章上》:「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趙岐注:「不賢之人豈能如是,言其實賢也。」 ⒉用于句末,近于「兮」,相当于「耳」、「哪」。《詩·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朱熹集註:「而,語助辭。」《漢書·韋賢傳》:「我雖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爾,樂亦在而。」顔師古注:「而者,句絶之辭。」 (二)néng 《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 同「能」。 ⒈能够。《玉篇·而部》:「而,能也。」《論語·憲問》:「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何晏注引孔曰:「事君之道,義不可欺,當能犯顔諫争。」俞樾平議:「能與而,古通用。」《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强。」高誘注:「而,能也。」 ⒉安。《集韻·登韻》:「而,安也。」《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陸德明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⒊才能。《莊子·逍遥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