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綖 |
释义 | 綖 (一)yán 《廣韻》以然切,平仙以。元部。 ①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装饰。《玉篇·糸部》:「綖,冕前後垂。」《集韻·𤣗韻》:「綖,冕上覆。」《左傳·桓公二年》:「衡、紞、紘、綖,昭其度也。」杜預注:「綖,冠上覆。」孔穎達疏:「冕以木為幹,以玄布衣其上,謂之綖。」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貝編》:「金剛綖帶,行林隨天所至。」 ②延缓。《吕氏春秋·勿躬》:「若此則形性彌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高誘注:「綖,緩。」王念孫雜志:「綖當為綎,亦字之誤也。綎讀為挺。《仲夏篇》『挺衆囚』,高注曰:『挺,緩也』;鄭注《月令》曰:『挺猶寬也』,寬亦緩也……此以羸、精、綎、名為韻,若作『綖』則失其韻矣。」陈奇猷校釋:「唐卷子本《玉篇》引此作『莫敢愉綎』。」 (二)xiàn 《集韻》私箭切,去線心。 同「線(綫)」。《集韻·綫韻》:「綖,《説文》縷也。古从泉,或从延。」《後漢書·虞詡傳》:「以彩綖縫其裾為幟。」南朝梁簡文帝《採蓮曲》:「常聞蕖可愛,採擷欲為裙,葉滑不留綖。」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動》:「猫,目睛暮圓,及午竪斂如綖。」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