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經 |
释义 | 經〔经〕 《説文》:「經,織也。从糸,巠聲。」姚文田、嚴可均校議:「經,《御覽》卷八百二十六引作『織從絲也。』此脱『從絲』二字。從與縱同。」徐灝注箋:「下文云:『緯,織横絲也。』則此似當有『從絲』二字。」 (一)jīng 《廣韻》古靈切,平青見。又古定切。耕部。 ①织布机上的纵线。《説文·糸部》:「經,織從絲也。」《正字通·糸部》:「經,凡織縱曰經,横曰緯。」《論衡·量知》:「恒女之手,紡績織經。」宋文同《織婦怨》:「皆言邊幅好,自愛經緯密。」 ②南北的方向或南北方向的道路。也泛指道路、途径。《廣韻·青韻》:「經,徑也。」《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鄭玄注:「經緯謂涂也。」賈公彦疏:「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漢張衡《東京賦》:「經途九軌,城隅九雉。」唐王建《聞故人自征戍回》:「安得縮地經,忽使在我傍。」 ③直行。《史記·春申君列傳》:「王之地一經兩海。」《文選·左思〈魏都賦〉》:「馳道周屈於果下,延閣胤宇以經營。」李善注:「直行為經,周行為營。」唐杜甫《青陽峽》:「岡巒相經亘,雲水氣參錯。」 ④经过,经历。《小爾雅·廣詁》:「經,過也。」《孟子·盡心下》:「經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趙岐注:「經,行也。」《後漢書·馮衍傳》:「日月經天,河海帶地。」《金史·熙宗紀》:「七月己巳,太白經天。」 ⑤主要的(指江河水道)。《漢書·溝洫志》:「河,中國之經瀆。」《水經注·河水一》:「水有大小,有遠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又與順江分景東,郡之經流也。」 ⑥地理学上虚拟的、通过地球南北两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一条线为本初子午线,此线以东称东经,以西称西经。清黄宗羲《進士心友張君墓誌銘》:「正如海師,針經錯亂,妄認魚背,指曰洲岸。」 ⑦开始,起始。《鬼谷子·抵巇》:「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陶弘景注:「經,始也。」 ⑧度量;划界。《字彙·糸部》:「經,經界。」《詩·大雅·靈臺》:「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曰成之。」鄭玄注:「經,度之也。」《淮南子·要略》:「經山陵之形,區川谷之居。」《百喻經·三重樓喻》:「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 ⑨义理,法则。《玉篇·糸部》:「經,義也。」《易·頤》:「六五,拂經。」孔穎達疏:「拂,違也;經,義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舉挂時網,動亂國經。」唐柳宗元《斷刑論》:「經非權則泥,權非經則悖。」 ⑩常,经常。《玉篇·糸部》:「經,常也。」《淮南子·齊俗》:「其事經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春秋繁露·玉英》:「《春秋》有經,《禮》有變禮。」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以便得之也。」 ⑪治理;经营。《字彙·糸部》:「經,經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以治官府。」賈公彦疏:「經者,所以經紀為名,故云經。」《宋史·吴璘傳》:「時和議方堅,而璘治軍經武,常如敵至。」 ⑫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荀子·勸學》:「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楊倞注:「經謂《詩》、《書》。」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賈誼昔流慟,匡衡常引經。」宋歐陽修《孫明復先生墓誌銘》:「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説以亂經。」又特指宗教典籍。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常有大德名僧,講一切經,受業沙門,亦有千數。」《敦煌變文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仏是牟尼三界主,經是《金剛》一卷經。」又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經》、《水經》、《茶經》。《國語·吴語》:「挾經秉袍。」韋昭注:「挾經,兵書也。」《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許允)徙樂浪,道死」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長文曰:「本出漢世,有《相笏經》,又有《鷹經》、《牛經》、《馬經》。」 ⑬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书。《舊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其類十二: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三曰《詩》,以紀興衰頌嘆;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五曰《樂》,以紀聲容律度;六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七曰《孝經》,以紀天經地義;八曰《論語》,以紀先聖微言;九曰圖緯,以紀六經讖候;十曰經解,以紀六經讖候;十一曰詁訓,以紀六經讖候;十二曰小學,以紀字體聲韻。」 ⑭正常。《史記·孝武本紀》:「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明王守仁《高平縣志序》:「或略而多漏,或誕而不經。」《聊齋志異·公孫夏》:「某終躊躇,疑其不經。」 ⑮经受。唐白居易《和思歸樂詩》:「在火辨玉性,經霜識松貞。」毛泽东《组织起来》:「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 ⑯吊,上吊。《釋名·釋喪制》:「屈頸閉氣曰雉經,如雉之為也。」《廣雅·釋詁四》:「經,絞也。」《字彙·糸部》:「經,縊也。」《論語·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華山畿二十五首》之六:「上牀解要繩,自經屏風裏。」《新五代史·華温琪傳》:「又自經于桑林,桑輒枝折。」又指上吊的人。《荀子·仲尼》:「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又悬挂。《莊子·刻意》:「熊經鳥申。」成玄英疏:「如熊攀樹而自經,類鳥飛空而伸脚。」《後漢書·方術傳·華陀》:「熊經鴟顧。」李賢注:「熊經,若熊之攀枝自懸也。」 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張隱庵集注:「六經,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裏。」宋陳亮《與彭子壽祭酒》:「穿經入絡,動榮及衛。」《紅樓夢》第十三回:「這是急火攻心,血不歸經。」 ⑱中医术语,五腧穴之一,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经穴,即经渠、阳溪、解溪、商丘、灵道、阳谷、昆仑、复溜、间使、支沟、阳辅、中封。《靈樞經·九鍼十二原》:「經脉十二,絡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行為經。」 ⑲月经。如:经期;闭经。《本草綱目·草部·茜草》:「(婦人)五旬行經。女子經閉。」 ⑳一种口圆颈细腹长的陶制酒具。也用作计酒的量词。宋趙德麟《侯鯖録》卷三:「陶人之爲器,有酒經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壺,其製小頸環口脩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云:『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他境人有遊於是邦,不達其義,聞五經至,束帶迎於門,乃知是酒五缾爲五經焉。」按:「晋安人」,一作「普安人」。宋袁文《甕牖閑評》卷六:「普安人以瓦壺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經。」 ㉑古代五音之一,角音的别名。《爾雅·釋樂》:「角謂之經。」郭璞注:「皆五音之别名。」郝懿行疏:「角者,觸也,民也。其聲圓長,經貫清濁,如民之象而為經。」 ㉒数目。十兆为经。《比雅·釋樂》:「引《風俗通》: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垓。」《國語·鄭語》:「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行姟極。」 ㉓副词。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相当于「曾经」、「已经」。《南史·周山圖傳》:「義鄉縣長風廟神姓鄧,先經為縣令。」《文明小史》第九回:「不料本城營官,早經得信,曉得這裏百姓不是好惹的。」鲁迅《呐喊·药》:「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 ㉔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後漢書·桓帝紀》:「立安平王得子經侯理為甘陵王。」李賢注:「經,今貝州經城縣。」《水經注·漳水》:「漳水又歷經縣故城西。」趙一清按:「《續志》安平國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地理志》無經縣。鉅鹿郡堂陽縣下嘗分為涇縣,涇即經。蓋前漢已置是縣,旋廢,後漢復置之。」 ㉕姓。《廣韻·青韻》:「經,姓。出何氏《姓苑》。」《通志·氏族略五》:「經氏,見《姓苑》。晋太元中有經曠,出《還寃記》,望出苑陽。」 (二)jìng 《廣韻》古定切,去徑見。耕部。 ①纺织。《集韻·徑韻》:「經,織也。」《韓非子·外儲説右上》:「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②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线。如:经纱。《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青陽度》:「成匠郎莫斷,憶儂經絞時。」《新唐書·百官志三》:「每掖庭經錦,則給酒羊。」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