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分 |
释义 | 分 《説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林义光《文源》:「《説文》『平』下、『𠔯』下、『夰』下並云『八,分也』。八(微韻)、分(文韻),雙聲對轉,實本同字。」高鸿缙《中國字例》:「林説是也。八之意本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動詞,後世(殷代已然)借用為數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為意符(言刀所以分也)作分,以還其原。殷以來兩字分行,鮮知其本為一字矣。」 (一)fēn 《廣韻》府文切,平文非。諄部。 ①分开;分割。《説文·八部》:「分,别也。」桂馥義證:「『别也』者,本書云:别,分解也。」《書·舜典》:「分北三苗。」孔傳:「分北流之,不令相從。」《史記·項羽本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明高啟《逢吴秀才復送歸江上》:「暫時握手還分手,暮雨南陵水寺鐘。」毛泽东《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一次不能写完全部问题时,分两次写。」 ②分出;派分。《韓非子·顯學》:「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唐李商隱《哭劉司户》:「湓浦應分派,荆江有會源。」清養吾氏《榴觴醉語》:「庶幾内外臣工,羞惡之心發於清夜,分萬一身家之計,為報國洗耻之思乎?」 ③分支,从主体分出的部分。如:分会;分局;分队;第三分册等。《穀梁傳·莊公三十年》:「燕,周之分子也。」范甯注:「分子,謂周之别子孫也。」唐白居易《酬皇甫庶子見寄》:「獨占二疏應未可,龍樓見擬覓分司。」 ④离;散。《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注:「民有異心曰分。」《列子·黄帝》:「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張湛注:「分,猶散。」《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當先取蓋州,以分敵勢。」 ⑤分配;给与。《玉篇·八部》:「分,施也;賦也;與也。」《左傳·昭公十四年》:「(楚子)分貧,振窮。」杜預注:「分,與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廉,得賞賜輙分其麾下。」宋蘇軾《食荔枝二首》之一:「分甘徧鈴下,也到黑衣郎。」 ⑥分担。《國語·晋語五》:「靡笄之役,韓獻子將斬人。郤獻子駕,將救之,至,則既斬之矣。郤獻子請以徇,其僕曰:『子不將救之乎?』獻子曰:『敢不分謗乎?』」韋昭注:「言欲與韓子分謗共非也。」《史記·孫子吴起列傳》:「(起)與士卒分勞苦。」宋王安石《送明州王大卿》:「從來所至邦人喜,真復能分聖主憂。」 ⑦异;区别。《玉篇·八部》:「分,隔也。」《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韓康伯注:「方有數,物有羣,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吕氏春秋·功名》:「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高誘注:「分,猶異也。」《漢書·五行志上》:「賢佞分别,官人有序。」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中国的开国雄主,是把『帮忙』和『帮闲』分开来的。」 ⑧明;清楚。《吕氏春秋·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高誘注:「分,明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三:「紅娘,你好不分曉,甚把我攔截?」清汪洋度《吴江舟夜》:「水驛迢遥望不分,愁心落葉共紛紛。」 ⑨分解;辩白。《後漢書·寇恂傳》:「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鬭?今日朕分之矣。」李賢注:「分,猶解也。」《晋書·束晳傳》:「晳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儒林外史》第五回:「到家替他分説開。」鲁迅《呐喊·阿Q正传》:「『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⑩一半。《公羊傳·莊公四年》:「師喪分焉。」何休注:「分,半也。師喪亡其半。」宋彭乘《墨客揮犀續集》:「固有分夜鐘,曷足怪乎?」梁启超《澳亚归舟杂兴》:「日出见鸥知岛近,宵分闻雨感秋深。」 ⑪古代指春分、秋分。《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杜預注:「分,春、秋分也。」孔穎達疏:「春之半,秋之半,晝夜長短等,晝夜中分百刻,故春、秋之半稱春、秋分也。」 ⑫成数。一分即一成,通常指十分之一。如:三分天资,七分努力。《管子·乘馬數》:「人君之守高下,歲藏三分,十年必有三年之餘。」 ⑬量词。长度,尺的百分之一;重量,两的百分之一;土地面积,亩的十分之一;弧或角度,度的六十分之一;时间,小时的六十分之一;利率,年利的十分之一,月利的百分之一。其他计算成绩也用分。如:考试得了一百分;足球赛赢了四分。 ⑭中国货币的辅助单位。指人民币一元的百分之一。 ⑮同「紛」。纷乱貌。《鬼谷子·抵巇》:「天下分錯。」《後漢書·張衡傳》:「吉凶分錯,人用作朣朦。」 ⑯姓。《萬姓統譜·文韻》:「分,見《姓苑》。」 (二)fèn ㊀《廣韻》扶問切,去問奉。諄部。 ①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也作「份」。如:股份;部分。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八部》:「分,分物謂之分,平聲;言其所分曰分,去聲。此方言輕重之分。」《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與吕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杜預注:「分,珍寶之器。」孔穎達疏:「《魯語》曰:『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是言諸侯皆得天子之分器也。」宋張載《正蒙·太和篇》:「勝負,因其分數之多寡,乘乎時位,一盈一虚也。」《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環兒難道没有分例的?」 ②成分。如:水分;养分;肥分等。 ③度;分量。《廣韻·問韻》:「分,分劑。」《篇海類編·數目類·八部》:「分,限量也。」《商君書·修權》:「先王縣權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玉泉山》:「湖水冷,於冰齊分。」鲁迅《书信·致许广平(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 ④制;原则。《荀子·榮辱》:「况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楊倞注:「分,制也。」《文選·班固〈答賓戲〉》:「蓋聖人有一定之論,烈士有不易之分。」李善注:「分,決也。」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八引張居正疏:「禮之所制反在於朝廷,而為下者或越理犯分,而恬不知畏。」 ⑤职分。《墨子·非樂上》:「王公大人,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此其分事也。」《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鄭玄注:「分,猶職也。」宋蘇軾《范增論》:「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清李伯元《庚子國變彈詞》:「荷戈待罪循吾分。」 ⑥身份。《荀子·王制》:「分均則不偏,埶(勢)齊則不壹,衆齊則不使。」楊倞注:「分均,謂貴賤敵也。」《禮記·禮運》:「故禮達而分定。」孔穎達疏:「分,謂尊卑之分。」清林則徐《議復團練水勇情形摺》:「分既不足以相臨,權亦不足以相制。」 ⑦资质。《人物志·英雄》:「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説不行;膽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成。」《文選·盧諶〈贈劉琨〉》:「在木闕不材之資,處雁無善鳴之分。」李善注:「分,謂己所當得也。」清尤怡《雜感》:「天分固有定,躁進非良謀。」 ⑧缘分;命运;机遇。唐白居易《履道西門》:「豪華肥壯雖無分,飽暖安閒即有餘。」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二:「我有分見那寃家。」清朱彝尊《解佩令·自題詞集》:「料封侯白頭無分。」 ⑨情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李善注:「分,猶志也。」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严复《哭林晚翠》:「投分欣倾盖,湛冤痛覆盆。」 ⑩料想。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分,意料之辭。」《漢書·蘇建傳附蘇武》:「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宋劉辰翁《烏夜啼》:「猶疑薰透簾櫳,是東風。不分榴花更勝一春紅。」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做不的病嬋娟桂窟裏長生,則分的粉骷髏向梅花古洞。」 ⑪该;应当。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分,甘服之辭。」唐元稹《酬樂天見憶》:「與君皆直戇,須分老泥沙。」 ⑫部曲,队伍。《禮記·樂記》:「分夾而進,事蚤濟也。」鄭玄注:「分,猶部曲也。」孔穎達疏:「分,謂部分。」 ⑬量词。今也作「份」。《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便叫安公子去裏屋找分筆硯來用。」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分给他。」 ㊁《洪武正韻》府吻切。 律谓之分。《爾雅·釋器》:「律謂之分。」郭璞注:「律管可以分氣。」郭璞注:「分,音粉。」郝懿行義疏:「王氏紹蘭為余言:『律謂之分』,此與上句皆罥名也。律乃率之借音,分蓋紛之省文。」 (三)fén 《集韻》符分切,平文奉。 地名。《集韻·文韻》:「分,趙地名。劉伯莊説。」 (四)bàn 《集韻》皮莧切,去襇並。 同「瓣」。瓜类的子实。《集韻·襇韻》:「瓣,《説文》:『瓜中實。』或作分。」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