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冠 |
释义 | 冠 《説文》:「冠,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總名也。从冖,从元,元亦聲。冠有法制,从寸。」按:字像以手持帽戴于头上之形。 (一)guān 《廣韻》古丸切,平桓見。元部。 ①帽子的总称。《説文·冖部》:「冠,弁冕之總名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左傳·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唐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别人賦十韻》:「冠上方簪豸,車邊已畫熊。」鲁迅《徬徨·孤独者》:「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 ②形状像帽子或在顶端的东西。如:鸡冠;花冠;树冠。《續漢書·輿服志下》:「見鳥獸有冠角𩑺胡之制,遂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南朝陳徐陵《鬭雞詩》:「花冠已衝力,金爪復驚媒。」 ③姓。《廣韻·桓韻》:「冠,姓。《風俗通》云,古賢者鶡冠子之後。」 (二)guàn 《廣韻》古玩切,去换見。元部。 ①戴;戴帽子。《莊子·盗跖》:「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成玄英疏:「言尼父所戴冕浮華雕飾,華葉繁茂,有類樹枝。」《南史·吴苞傳》:「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清史稿·遺逸傳·莊元辰傳附王玉藻》:「玉藻歸北湖,誓不易衣去髮,作絶詞以逝,遺命不冠而斂。」 ②古时表示男子已成年而举行的加冠礼称冠。男子已成年亦称冠。《通志·禮略》:「周制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黄侃《禮學略説》:「夫冠、昏、䈂、嫁,男女之節。冠以二十為限,而無春秋之期。」《左傳·襄公九年》:「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杜預注:「冠,成人之服,故必冠而後生子。」唐劉禹錫《子劉子自傳》:「初,禹錫既冠,舉進士,一幸而中試。」《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朱重長成一十七歲,生得一表人才,須然已冠,尚未娶妻。」 ③覆盖。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冖部》:「冠,引伸為凡覆蓋之偁。」《文選·張衡〈東京賦〉》:「迺構阿房,起甘泉,結雲閣,冠南山。」李善注引薛綜曰:「冠,覆也。」南朝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始見西南一峯特聳,形如天柱,而有殿宇冠其上。」 ④超出众人,位居第一。如:冠军。《史記·項羽本紀》:「諸别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裴駰集解:「文穎曰:『上將,故言冠軍。』張宴曰:『若霍去病功冠三軍,因封為冠軍侯。』」《史記·蕭相國世家》:「位冠羣臣,聲施後世。」宋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絶冠平生。」郭沫若《井冈山巡礼·登赣州城内八境台》:「林材冠赣省,钨产甲神州。」 ⑤加;加在前面。清魏源《説文儗雅敘》:「别為《轉注釋例》、《叚借釋例》、《意聲事形釋例》三篇以冠於首。」鲁迅《呐喊·阿Q正传》:「这老爷本姓白,但因为合城里只有他一个举人,所以不必再冠姓,说起举人来就是他。」 ⑥通「鸛」。《後漢書·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李賢注:「冠,音貫。即鸛雀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