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冒 |
释义 | 冒 《説文》:「冒,冡而前也。从冃,从目。𡈘,古文冒。」徐灝注箋:「冒,即古帽字。冃之形略,故从目作冒。引申為冡冒之義,後為引申義所專,又从巾作帽,皆相承增偏旁也。」 (一)mào ㊀《廣韻》莫報切,去号明。又莫北切。幽部。 ①帽子。后作「帽」。《漢書·嶲不疑傳》:「衣黄襜褕,着黄冒。」《新唐書·車服志》:「白紗冒者,視朝、聽訟、宴見賓客之服也。」 ②古代装殓死人所用的套子。《釋名·釋喪制》:「以囊韜其形曰冒,覆其形使人勿惡也。」《儀禮·士喪禮》:「冒:緇質,長與手齊;䞓殺,掩足。」鄭玄注:「冒,韜尸者,制如直囊,上曰質,下曰殺。質,正也。其用之,先以殺韜足而上,後以質韜首而下,齊手。」《禮記·王制》:「唯絞、紟、衾、冒,死而後制。」 ③覆盖。《玉篇·冃部》:「冒,覆也。」《易·繫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矣。」韓康伯注:「冒,覆也。言《易》通萬物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三國魏曹植《公讌》:「秋菊被長坂,朱華冒緑池。」宋范成大《白狗峽》:「白雲冒巖扉,下維玉虚庭。」清王夫之《宋論·真宗》:「道之所以覆冒萬物而為之宗也。」 ④漫溢。《漢書·王商傳》:「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水經注·河水》:「河斷之日,水奮勢激,波凌冒隄。」唐柳宗元《晋問》:「漫壠冒塊。」宋蘇軾《晁錯論》:「昔禹之治水,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 ⑤干犯;触犯。《廣韻·德韻》:「冒,干也。」《史記·吴太伯世家》:「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稍近,益狎,蕩倚冲冒,驢不勝怒,蹄之。」清顧炎武《日知録》卷十二:「敗名冒法,實比之繇。」 ⑥顶着;不顾(险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三國志·蜀志·王連傳》:「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宋陸游《太息》:「即今冒九死,家國兩無益。」清周士彬《營巢燕》:「哺養新雛四五子,衝風冒雨尋魚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⑦轻率;莽撞。《三國志·吴志·諸葛恪傳》:「冒昧陳聞,乞聖朝哀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冒言天下之事。」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冒下命令。」 ⑧假充;冒充。如:冒领;冒牌。《字彙·冂部》:「冒,又假稱曰冒。」《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其人去而爐毁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而存。」清查繼佐《罪惟録·憲宗純皇帝紀》:「有不識一丁而濫叨文職,有不挾一矢而冒任武官。」清費錫璜《漢詩總説》:「非尋章摘句,一味贊美,作寬冒語也。」 ⑨向外透;往上升。如:冒烟;冒气;冒汗。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三折:「忽突突血冒,番滚滚成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 ⑩贪。《書·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孔傳:「沈湎嗜酒,冒亂女色。」孔穎達疏:「冒訓貪也。」《左傳·文公十八年》:「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南史·朱異傳》:「異博解多藝,圍碁上品,而貪財冒賄,欺罔視聽。」清黄宗羲《餘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舟人冒利,捆載而行,半渡弭檝邀取錢物。」 ⑪通「懑(mèn)」。气郁;中医指晕眩,昏厥。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冒,叚借為懣。」《素問·玉機真藏論》:「忽忽眩冒而顛疾。」《金匱要略·婦人》:「血虚而厥,厥而必冒。」《聊齋志異·青蛙神》:「至夜,母子俱病,鬱冒不食。」 ⑫嫉妒。后作「媢」。《書·泰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禮記·大學》引作「媢疾」。鄭玄注:「媢,妒也。」《吕氏春秋·明理》:「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之人紀。」高誘注:「冒,嫉。」 ⑬天子所执之玉,用以合诸侯之圭。后作「瑁」。《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按:《説文·玉部》引《周禮》作「瑁」。 ⑭方言。没,没有。也作「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太阳冒落土就回来。」 ⑮姓。《字彙·冂部》:「冒,姓。」 ㊁《集韻》莫佩切,去隊明。 〔瑇冒〕同「瑇瑁」。《集韻·隊韻》:「瑁,瑇瑁,龜屬。亦省。」 (二)mò 〔冒頓〕匈奴单于名。《史記·匈奴列傳》:「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司馬貞索隱:「冒音墨。又如字。」《漢書·韋賢傳》:「及漢興,冒頓始彊,破東胡,禽月氏。」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