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具 |
释义 | 具 《説文》:「具,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貝為貨。」陈梦家《西周銅器斷代》:「具字从鼎,郭沫若所釋:以為『古从鼎作之字後多誤為貝』。字象兩手舉鼎之形,舉、具古音亦相近。」 jù 《廣韻》其遇切,去遇羣。侯部。 ①准备,备办。《説文·廾部》:「具,共置也。」段玉裁注:「共、供古今字,當从人部作『供』。」《廣韻·遇韻》:「具,備也,辦也。」《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後漢書·符融傳》:「妻亡,貧無殯歛,鄉人欲為具棺服,融不肯受。」《紅樓夢》第一回:「將具小酌,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 ②酒肴,饭食。《戰國策·齊策四》:「食以草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今有貴客,為具召之。」《禮記·内則》:「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鄭玄注:「具,饌也。」用如动词,义为备办酒食。《漢書·灌夫傳》:「請語魏其具,將軍旦日蚤臨。」 ③器物;器械。如:文具;卧具;食具;炊具。《字彙·八部》:「具,器具也。」《韓非子·定法》:「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宋史·李綱傳上》:「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清魏源《城守篇·守禦下》:「嚴失火之令,備救火之具。」引申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史記·酷吏列傳》:「法令者治之具。」 ④才能;人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引用荆州名士韓嵩、鄧義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皇甫謐《逸士傳》:「公(曹操)之為布衣,特愛儁;儁亦稱公有治世之具。」唐姚崇《答張九齡書》:「僕本凡近之才,素非經濟之具。」明方孝孺《晋論二首》:「守天下而無其具,是使子孫禍天下也。」 ⑤陈述;开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二》:「(李)順初起,悉召鄉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宋史·梁克家傳》:「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紅樓夢》第七十四回:「表弟潘又安具。」 ⑥具备;完备。《管子·明法》:「百官雖具,非以任國也。」《水經注·江水》:「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宋王安石《寄題睡軒》:「朝庭法令具,百吏但循持。」清魏源《軍儲篇四》:「每人願移者,許給地二頃,房屋、牛、種、器用、旅費畢具。」 ⑦详尽,一五一十地。《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適從旁舍來,吕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明袁宏道《華山别記》:「有數衲自華(山)來,道其險甚具。」 ⑧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都」、「皆」。也作「俱」。《正字通·八部》:「具,又與俱通。」《詩·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鄭玄箋:「具,猶皆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君臣歡康,具醉熏熏。」李善注引薛綜曰:「具,俱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⑨量词,用于完整物件。《史記·貨殖列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鍾。」《魏書·蠕蠕傳》:「阿那瓌等拜辭,詔賜阿那瓌細明光人馬鎧二具,鐵人馬鎧六具。」《隋書·南蠻傳·真臘》:「娶妻者,唯送衣一具,擇日遣媒人迎婦。」 ⑩姓。《廣韻·遇韻》:「具,姓。《左傳》有具丙。」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