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楛 |
释义 | 楛 《説文》:「楛,木也。从木,苦聲。《詩》曰:『榛楛濟濟。』」 (一)hù 《廣韻》侯古切,上姥匣。魚部。 木名。茎似荆,叶如蓍,木可做箭杆、编器物。《説文·木部》:「楛,木也。」徐鍇繫傳引《周禮》:「楛可為矢。」《廣韻·姥韻》:「楛,木名,堪為矢榦。」《書·禹貢》:「惟箘、簵、楛。」孔傳:「楛,中矢榦。」《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孔穎達疏引陸璣云:「楛,其形似荆而赤,莖似蓍。上黨人織以為牛筥、箱器,又屈以為釵。」《史記·孔子世家》:「有隼集于陳廷而死,楛矢貫之。」 (二)kǔ 《字彙》孔五切。魚部。 粗劣;不坚固或不精细。《荀子·議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楊倞注:「窳,器病也;楛,濫惡,謂不堅固也。」又《天論》:「楛耕傷稼,耘耨失薉,政險失民。」楊倞注:「楛耕,謂麤(粗)惡不精也。」宋司馬光《張共字大成序》:「是以道不免于蔽,功不免于楛,名不免于辱,利不免于亡。」清陳弘謀《重建鉛山縣大義石橋記》:「非工之有巧拙,物之有良楛。」又比喻不正当或态度恶劣。《荀子·勸學》:「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説楛者,勿聽也。」楊倞注:「楛與苦同,惡也。問楛,謂所問非禮義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