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曾 |
释义 | 曾 《説文》:「曾,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杨树达《釋曾》:「曾从曰,从𡆧,从八,盖口气上出穿𡆧而散越也。……口气上出穿𡆧而散越,故訓為語之舒。」于省吾《釋𬎿》:「𬎿即曾之初文。……古文曾字無从𡆧从曰者,許説失之。」 (一)zēng 《廣韻》作滕切,平登精。蒸部。 ①副词。 ②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謂何為曾。」章炳麟《新方言·釋詞》:「今通曰曾,俗作怎。」《論語·八佾》:「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宋楊萬里《木樨》:「東風染得千紅紫,曾有西風半點香。」《雍熙樂府·雙調夜行船舡·離恨》:「曾有半字兒真實,把些神前呪做了小兒戲。」 ③犹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孫之子為曾孫。」郭璞注:「曾,猶重也。」《儀禮·喪服》:「曾祖父母為士者如衆人。」 ④谦辞。犹「末」。《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杜預注:「曾臣,猶末臣。」孔穎達疏:「曾祖曾孫者,曾為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卑之意耳。」 ⑤高举貌。《楚辭·九歌·東君》:「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王逸注:「曾,舉也。言巫舞工巧,身體翾然若飛,似翠鳥之舉也。」《淮南子·覽冥》:「(鳳凰)曾逝萬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高誘注:「曾,高也。」《文選·賈誼〈弔屈原文〉》:「見細德之險徵兮,遥曾擊而去之。」李善注:「曾,高高上飛意也。」 ⑥通「增」。增加。《説文·會部》:「會,合也。从亼,曾省。曾、益也。」段玉裁注:「《土部》曰:『增,益也。』是則曾者,增之假借字。」《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三禁》:「地之禁,不□高,不曾下。」明貝瓊《唐宋六家文衡序》:「將刻諸梓,使子弟讀之,而曾曲阜所作四篇。」 ⑦通「橧」。聚柴以作居处。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升部》:「曾,叚借為橧。」《禮記·禮運》「夏則居橧巢」唐陸德明釋文:「橧,本又作曾,同。」《大戴禮記·曾子疾病》:「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 ⑧姓。《廣韻·登韻》:「曾,姓。」《通志·氏族略二》:「曾氏,亦作鄫,亦作繒。姒姓,子爵。今沂州承縣東八十里故鄫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見《世本》。」 (二)céng 《廣韻》昨棱切,平登從。蒸部。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相当于「尝」、「已经」。如:曾经,曾是。《廣韻·登韻》:「曾經也。」《公羊傳·閔公元年》:「莊公存之時,樂曾淫于宫中。」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之八十三:「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茅盾《风景谈》:「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 ②深。《文選·陸機〈招隱詩〉》:「哀音附靈波,頽響赴曾曲。」吕延濟注:「曾,猶深也。」晋郭璞《江賦》:「若乃曾潭之府,靈湖之淵,澄澹汪洸,瀇滉囦泫。」 ③通「層」。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升部》:「曾,叚借為層。」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