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旄 |
释义 | 旄 《説文》:「旄,幢也。从㫃,从毛,毛亦聲。」徐灝注箋:「旄,从犛牛尾注竿首曰旄,故其字从㫃从毛。」 (一)máo 《廣韻》莫袍切,平豪明。宵部。 ①古代用牦牛尾在旗竿头上做装饰的旗子。也泛指旌旗。《説文·㫃部》:「旄,幢也。」段玉裁注:「以犛牛尾注旗竿,故謂此旗為旄。」《書·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唐岑參《輪臺歌》:「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清洪仁玕《回港舟中詩》:「海作疆場波列陣,浪翻星月影麾旄。」 ②牦牛尾。古代常作饰物。《玉篇·㫃部》:「旄,旄牛尾,舞者持。」《周禮·春官序》:「旄人下士四人,舞者衆寡無數。」鄭玄注:「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史記·夏本紀》:「貢金三品,瑶、琨、竹箭、齒、革、羽、旄。」張守節正義:「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為旌旗之飾。」唐王維《隴頭吟》:「蘇武纔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③牦牛。《集韻·𩫕韻》:「旄,獸名。」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㫃部》:「此旗為旄,因而謂犛牛尾曰旄,謂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吕氏春秋·本味》:「旄象之約。」高誘注:「旄,旄牛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㺎旄貘𤛆,沈牛麈麋。」李善注引張揖曰:「旄,旄牛也。其狀如牛而四節毛。」 ④木名。泽柳。《爾雅·釋木》:「旄,澤柳。」郭璞注:「生澤中者。」邢昺疏:「柳生澤中者别名旄。」 ⑤冬桃。《爾雅·釋木》:「旄,冬桃。」郭璞注:「子冬熟。」邢昺疏:「桃子冬熟者名旄。」 ⑥同「嵍」。山丘前高后低。《集韻·𩫕韻》:「嵍,丘前高後下。通作旄。」《漢書·叙傳上》:「今子處皇世而論戰國,耀所聞而疑所覿,欲從旄敦而度高虖泰山,懷氿濫而測深虖重淵,亦未至也。」顔師古注引應劭曰:「《爾雅》:『前高曰旄丘,如覆敦者敦丘,側出曰氿泉,正出曰濫泉。』」 (二)mào ㊀《廣韻》莫報切,去号明。宵部。 毛长。《爾雅·釋獸》:「𪊨,大麕,旄毛狗足。」郭璞注:「旄,毛㺜長。」《集韻·号韻》:「旄,麕毛㺜長也。」 ㊁《集韻》武道切,上晧明。 同「𦒷(耄)」。 (三)wù 《集韻》亡遇切,去遇微。 同「嵍」。山名。《集韻·遇韻》:「嵍,《説文》:『山名。』或作旄。」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