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遇 |
释义 | 遇 《説文》:「遇,逢也。从辵,禺聲。」 (一)yù 《廣韻》牛具切,去遇疑。侯部。 ①相逢,不期而会。《爾雅·釋詁下》:「遇,見也。」又《釋言》:「遇,偶也。」郭璞注:「偶爾相值遇。」《書·胤征》:「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孔傳:「不期而會曰遇。」《史記·高祖本紀》:「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 ②遭受,遇到。《商君書·戰法》:「民倦且饑渴,而復遇疾,此其〔敗〕道也。」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黨所笑。」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赤足渡河防骤雨,科头失帽遇狂风。」 ③合;投合。《孟子·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孫奭疏:「不遇於齊王,不得行其道,故去。」《韓非子·難二》:「遇於法則行,不遇於法則止。」 ④得志,见赏。《史記·儒林列傳》:「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論衡·逢遇》:「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宋王安石《次韻酬宋玘六首》之六:「更怪高材終未遇,有司何日選方聞?」又求得。《列子·楊朱》:「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 ⑤际遇;机会。《東觀記·耿況傳》:「太史官曰:耿況彭寵,俱遭際會,順時乘風,列為藩輔,忠孝之策,千載一遇也。」三國吴韋昭《博弈論》:「設程式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明張溥《五人墓碑記》:「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⑥抵挡,对付。《商君書·外内》:「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荀子·大略》:「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楊倞注:「遇,當也。」《戰國策·齊策一》:「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 ⑦对待。《管子·任法》:「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尹知章注:「遇,待也。」《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李善注:「遇,謂以恩相接也。」《宋史·張浚傳》:「浚知上遇浚厚。」又礼遇。《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高誘注:「遇,禮也。禹未之禮而巡狩南行也。」 ⑧遏止。《易·小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高亨注:「遇,猶遏也。迎而止之也。」《韓非子·外儲説右上》:「善持勢者蚤絶其姦萌,故季孫讓仲尼以遇勢,而況錯之於君乎?」 ⑨指诸侯冬时朝王。《古今韻會舉要·遇韻》:「遇,冬朝之名。」《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鄭玄注:「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為文。六服之内,四方以時分來,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禮異,更遞而徧。」 ⑩通「愚(yú)」。愚笨。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遇,叚借為愚。」《墨子·非儒下》:「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孫詒讓閒詁:「遇與愚通。畢(沅)云:當為愚民。」 ⑪地名。在山东省曲阜市与宁阳县之间。《春秋·襄公十五年》:「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公救成,至遇。」杜預注:「遇,魯地。」 ⑫姓。《廣韻·遇韻》:「遇,姓。何氏《姓苑》云:『東莞人。』《風俗通》云:『漢有遇沖,為河内太守。』」 (二)yóng 《集韻》魚容切,平鍾疑。 〔曲遇〕古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集韻·鍾韻》:「遇,曲遇,地名。」《史記·高祖本紀》:「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司馬貞索隱:「徐廣云:『在中牟。』……司馬彪《郡國志》中牟有曲遇聚也。」 (三)ǒu 《字彙補》五口切。 同「偶」。《字彙補·辵部》:「遇,與偶同。」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