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遁,遷也。一曰逃也。从辵,盾聲。」

(一)dùn 《廣韻》徒困切,去慁定。又徒損切。諄部。

①迁移。《説文·辵部》:「遁,遷也。」徐鍇繫傳:「《尚書》殷高宗曰:『既乃遁于荒野。』是遷于荒野也,當作此『遁』。今文《尚書》借『遯』字。」《詩·小雅·白駒》:「慎爾優游,勉爾遁思。」朱熹集傳:「遁思,猶言去意也。」

②隐匿;隐居。《廣雅·釋詁四》:「遁,隱也。」《楚辭·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王逸注:「遁,隱也。……言懷王中道悔恨,隱匿其情而有他志也。」《後漢書·郅惲傳》:「(郅惲)會赦得出,乃與同郡鄭敬南遁蒼梧。」廖仲恺《刘君一苇不见垂十年,闻予被禁锢,讬人将折扇来乞题诗,为口占三绝应之》之三:「我作囚君遁世,天心人事两悠悠。」

③躲避;回避。《廣雅·釋詁三》:「遁,避也。」《管子·法禁》:「遁上而遁民者,聖王之禁也。」郭沫若案:「遁,即逃避耳。《墨子·非儒篇》『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即此『遁上而遁民』之意。」王襃《四子講德論》:「是伯牙鍾期,而舜禹帝堯也。於是欲顯名號,建功業,不亦難乎?」三國曹植《蟬賦》:「隱柔桑之稠葉兮,快閒居而遁暑。」引申指用语的支吾搪塞。《孟子·公孫丑上》:「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趙岐注:「有隱遁之辭,若客之廋辭。」汪中《述學·明堂通釋》:「從為之辭,而辭則遁矣。」

④欺骗;欺蒙。《廣雅·釋詁二》:「遁,欺也。」《淮南子·繆稱》:「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高誘注:「遁,欺。」《漢書·酷吏傳序》:「昔天下之罔嘗密矣,然姦軌愈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王念孫雜志:「遁者,欺也。言姦軌竝起,而上下相欺,猶《左傳》言上下相蒙也。」

⑤逃走,逃跑。《説文·辵部》:「遁,逃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諸侯救師夜遁。」王安石《陰山畫虎圖》:「禽逃獸遁亦蕭然,豈若封疆今晏眠。」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又私自离开。《吕氏春秋·高義》:「我與人戰,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於王而遁。」高誘注:「遁,走也。」

⑥失去。《吕氏春秋·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高誘注:「遁,失也。」《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傳序》:「存器而忘本,樂之遁也。」李賢注:「遁,失也。言盛飾鍾虡之器而忘移風之本,是失樂之意也。」

⑦同「遯」。六十四卦之一。《文選·張衡〈思玄賦〉》:「文君為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舊注:「遁,卦名也。」按:《易》卦名作「遯」。

(二)qūn 《集韻》七倫切,平諄清。

同「逡」。退。《集韻·諄韻》:「逡,逡巡,行不進。亦作遁。」《漢書·陳勝項籍傳贊》:「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顔師古注:「遁巡,謂疑懼而卻退也。遁,音千旬反。」

(三)xún 《匡謬正俗》詳遵切。

同「循」。流逸。《吕氏春秋·本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高誘注:「遁,流逸不能自禁也。」陈奇猷校釋:「范耕研曰:『按:遁與循、巡同。』……從流而下即是循,故知高亦讀遁為循也。」《淮南子·原道》:「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高誘注:「遁,逸也。」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7: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