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逋 |
释义 | 逋 《説文》:「逋,亡也。从辵,甫聲。𨕝,籀文逋从捕。」 bū 《廣韻》博孤切,平模幫。魚部。 ①逃亡。《説文·辵部》:「逋,亡也。」《廣雅·釋言》:「逋,竄也。」《易·訟》:「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曰:「逋,逃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弃其家。」杜預注:「逋,亡也。」《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訊其來何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僕逋矣。」又逃亡的人。《左傳·文公六年》:「宣子(趙盾)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獄,董逃逋。」孔穎達疏:「舊有逋逃負罪播越者,督察追捕之。」《晋書·赫連勃勃載記》:「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唐杜甫《遣遇》:「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②拖欠。《廣韻·模韻》:「逋,懸也。」《洪武正韻·模韻》:「逋,欠也。」《鹽鐵論·未通》:「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憚,不敢篤責,刻急細民,細民不堪,流亡遠去。」王利器校注:「俞樾曰:『逋流』應作『逋賦』,蓋大家所逋負,吏不敢責。」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記》:「遁逃復還,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辦理。」清黄宗羲《子劉子行狀》:「吏愈横,賦愈逋。」清盛大士《鬻孫謡》:「可憐逋債逐歲增,終日叩門聞厲聲。」又所欠债物。《漢書·武帝紀》:「諸逋貸及辭訟在孝景後三年以前,皆勿聽治。」顔師古注:「逋,欠負官物亡匿不還者,皆謂之逋。」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輦運之費,水旱之逋。」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续成此书,了此宿逋。」 ③拖延,稽迟。《廣雅·釋詁四》:「逋,遟也。」晋李密《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晋書·蔡謨傳》:「謨頃以常疾,久逋王命。」唐韓愈《東都遇春》:「轉輸非不勤,稽逋有軍令。」方世舉注:「《廣雅·釋詁》:『逋,遲也。』」 ④散乱。元左克明《樂府·讀曲歌》:「逋髮不可料,憔悴為誰覩。」 ⑤不到。《玉篇·辵部》:「逋,不到也。」 ⑥平。《龍龕手鑑·辵部》:「逋,平也。」 ⑦通「膊(bó)」。暴露。《法言·先知》:「病者獨,死者逋,田畝荒,杼軸空,之謂斁。」俞樾平議:「逋乃膊之叚字。……然則『死者膊』,猶言暴露也,正與上文『死者葬』相對。」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