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逆 |
释义 | 逆 《説文》:「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罗振玉《增訂殷虚書契考釋》:「(甲骨文)象(倒)人自外入,而辵以迎之,或省彳,或省止。」 nì 《廣韻》宜㦸切,入陌疑。鐸部。 ①迎接。《爾雅·釋言》:「逆,迎也。」《方言》卷一:「逆,迎也。自關而東曰逆,自關而西或曰迎。」《書·顧命》:「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國語·晋語四》:「乃歸女而納幣,且逆之。」韋昭注:「逆,親迎也。」又迎击;迎战。《孫子·軍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邱勿逆。」杜牧注:「逆者迎之。敵在高處,不可仰攻,敵倚邱山下來求戰,不可迎之。」《新五代史·周本紀太祖》:「王峻遣郭崇以騎七百逆劉贇于宋州,殺之。」《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兵與備并力逆操。」 ②迎受;承受。《書·禹貢》:「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孔穎達疏引鄭玄云:「下尾合名為逆河,言相向迎受。」《文選·揚雄〈甘泉賦〉》:「惟夫所以澄心清魂,儲精垂思,感動天地,逆釐三神者。」李善注引韋昭曰:「逆,迎也。迎受福釐也。」唐楊鼎夫《記皂江墮水事》:「櫂逆狂風趨近岸,舟逢怪石碎前灣。」 ③接受。《儀禮·聘禮》:「衆介皆逆命不辭。」鄭玄注:「逆,猶受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公之使速殺之。」杜預注:「執夜姑之有司,欲迎受殺生之命。」 ④反,倒着。《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水經注·江水》:「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又天文上指星向西运行。《漢書·天文志》:「天文以東行為順,西行為逆。」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二》:「予嘗考古曆法,五星行度,唯留逆之際最多差。」《遼史·曆象志上》:「(木星)逆,日行三分,八十六日退十一度五分。又留二十八日。」 ⑤颠倒。《左傳·文公二年》:「大事於大廟,躋僖公,逆祀也。」杜預注:「僖是閔兄,不得為父子。嘗為臣,位應在下,令居閔上,故曰逆祀。」清龔自珍《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其人病魂魄,逆晝夜。」 ⑥退后;退去。《廣韻·陌韻》:「逆,卻也。」《周禮·考工記·匠人》:「囷𡧙倉城,逆牆六分。」鄭玄注:「逆,猶卻也。築此四者,六分其高,卻一分以為閷(殺)。」孫詒讓正義:「《廣雅·釋言》云:『卻,退也。』卻牆,謂牆上退卻殺減其廣也。」 ⑦回旋。《周禮·夏官·田僕》:「掌佐車之政,設驅逆之車。」鄭玄注:「逆,衙還之使不出圍。」《水經注·𣻎水》:「(濡水)枉渚迴湍,率多曲復,亦謂之為曲逆水也。」唐李白《蜀道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王琦注:「《上林賦》:『横流逆折,轉騰潎冽。』司馬彪注:『逆折,旋回也。』」 ⑧不顺从。《釋名·釋言語》:「逆,遻也。遻,不從其理則生殿遻,不順也。」《玉篇·辵部》:「逆,不從也。」《書·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詩·魯頌·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朱熹集注:「逆,違命也。」《左傳·昭公四年》:「慶封惟逆命,是以在此。」杜預注:「逆命,謂性不恭順。」《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 ⑨抗拒;拒绝。《戰國策·齊策三》:「故專兵一志以逆秦。」高誘注:「逆,謂拒之。」《尹文子·大道上》:「嗜甘而逆苦。」三國魏嵇康《家誡》:「有壺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須逆也。」 ⑩叛乱;背叛。《廣雅·釋詁三》:「逆,亂也。」《禮記·仲尼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孔穎達疏:「逆謂逆亂。」漢曹操《請增封荀彧表》:「昔袁紹作逆,連兵官渡。」宋陸游《長歌行》:「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也指叛逆之人。《後漢書·蘇竟傳》:「八魁,上帝開塞之將也,主退惡攘逆。」晋劉琨《遺石勒書》:「得主則為義兵,附逆則為賊衆。」宋文天祥《指南録後序》:「予自度不得脱,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吕師孟叔姪為逆。」 ⑪预料;猜度。《玉篇·辵部》:「逆,度也。」《易·説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韓康伯注:「作《易》以逆覩來事,以前民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後出師表》:「凡事如此,難可逆見。」《宋史·晁迥傳》:「自然之分,天命也。樂天不憂,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計未然之事乎?」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一:「我们还不能逆料,各乡会发生什么事情。」 ⑫上书。《周禮·天官·宰夫》:「宰夫之職……叙羣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鄭玄注:「於朝廷奏事自下而上曰逆,逆謂上書。」又《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逆。」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復謂奏事也,逆謂受下奏。」 ⑬乖于常理。《荀子·非十二子》:「行辟而堅……言辯而逆,古之大禁也。」楊倞注:「逆者,乖於常理。」 ⑭中医指某些病症。《素問·通評虚實論》:「所謂逆者,手足寒也。」宋佚名《顱𩕄經·病證》:「小兒噦、逆、吐,皆胃氣虚。」《本草綱目·草部·旋覆花》:「(旋覆花)開胃,止嘔逆不下食,行痰水,去頭目風。」《聊齋志異·邵女》:「月餘,忽病逆,害飲食。」何垠注:「逆,嘔逆也。」又喻不幸或疾苦。元柳貫《送馬伯庸御史出使河隴》:「入關先見父老喜,出節始通氓隸逆。」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