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擿 |
释义 | 擿 《説文》:「擿,搔也。从手,適聲。一曰投也。」 (一)zhì 《廣韻》直炙切,入昔澄。錫部。 ①搔,挠。《説文·手部》:「擿,搔也。」《列子·黄帝》:「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張湛注:「擿,搔也。」 ②簪股,即搔头。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手部》:「擿,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即後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續漢書·輿服志下》:「簪以瑇瑁為擿。」 ③投掷。后作「擲」。《説文·手部》:「擿,投也。」段玉裁注:「今字作擲。」《莊子·胠篋》:「擿玉毁珠,小盜不起。」《史記·刺客列傳》:「荆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司馬貞索隱:「擿與擲同,古字耳。」《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或謂(劉)備:『趙雲已北走。』備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胡三省注:「擿讀與擲同。」 (二)tī 《集韻》他歷切,入錫透。錫部。 ①挑(出)。《集韻·錫韻》:「擿,挑也。」《漢書·宣帝紀》:「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資治通鑑·漢獻帝興平二年》:「會(李)傕送饋,妻以豉為藥,擿以示(郭)汜。」胡三省注:「擿,挑也。」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夏縣有水災,民溺死者以百數,永一執竿立門首,他人物流入門者輒擿出之。」 ②挑剔;指摘。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擿,剔也。」《宋史·李綱傳下》:「然自昔抱不羣之才者,多為小人之所忌嫉,或中之以黯闇,或指之為黨與,或誣之以大惡,或擿之以細故。」清黄宗羲《明夷待訪録·學校》:「天子榮之,則羣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羣擿以為非。」章炳麟《学变》:「有所发擿,不避孔氏。」又剔除。宋宋敏求《題〈孟東野詩集〉》:「今總括遺逸,擿去重複,若體製不類者,得五百一十一篇。」 ③示意,指使。《漢書·谷永傳》:「衛將軍(王)商密擿永令發去。」顔師古注:「擿,謂發動之。」 ④搜索。《文選·張衡〈西京賦〉》:「擿漻澥,搜川瀆,布九罭,設罜䍡。」李善注引薛綜曰:「擿、搜,謂一一周索也。」 ⑤探。《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李軌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 ⑥揭露。《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姦擿伏如神,皆此類也。」《新唐書·楊國忠傳》:「國忠已得志,則窮擿林甫姦事,碎其家。」梁启超《清史通史序》:「盬其主,絜其从,擿其伏,究其极,凡此举非冥索所能有功也。」 ⑦剖开;分。《淮南子·本經》:「逮至衰世,鐫山石,䤿金玉,擿蚌蜃,消銅鐵,而萬物不滋。」高誘注:「擿,猶開也,開以求珠也。」 ⑧捶。《集韻·錫韻》:「擿,磓也。」《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擿其堅。」《漢書·史丹傳》:「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顔師古注:「擿,磓也。」 (三)zhāi 《集韻》陟革切,入麥知。 同「摘」。《集韻·麥韻》:「摘,取也。或从適。」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