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据〕

《説文》:「據,杖持也。从手,豦聲。」

(一)jù 《廣韻》居御切,去御見。魚部。

①依仗;凭倚。《説文·手部》:「據,杖持也。」段玉裁注:「謂倚杖而持之也。杖者人所據,則凡所據皆曰杖。」《廣雅·釋言》:「據,杖也。」《廣韻·御韻》:「據,依也。」《詩·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傳:「據,依也。」《戰國策·燕策一》:「馮几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晋書·阮籍傳》:「會帝讓九錫,公卿將勸進,使為其辭……使取之,見方據案醉眠。」《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窮凶極逆。」

②按着。《廣雅·釋詁三》:「據,按也。」《廣韻·御韻》:「據,案也。」《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禮記·玉藻》:「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鄭玄注:「據掌,以左手覆案右手也。」《後漢書·酷吏傳·董宣》:「(帝)使叩頭謝主,不從,彊使頓之,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③定;安。《方言》卷六:「據,定也。」《戰國策·中山策》:「好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也。」吴曾祺補注:「據,安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上黨民走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④依据;根据。《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二:「嗟乎!近事之著在史書,灼然如此,而世之儒生,且不能知,乃欲與之考橋山、訂蒼梧,其茫然而失據也宜矣。」

⑤占有;处于。《國語·晋語一》:「今不據其安,不可謂能謀。」韋昭注:「據,居也。」《戰國策·齊策三》:「猿獼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鼈。」高誘注:「據,處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徐霞客遊記·遊白岳山日記》:「再西為三姑峯五老峯文昌閣據其前。」又阻拒,抗拒。《管子·度地》:「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衝水,可據者據之。」南朝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黄鍾十一月》:「酌醇酒而據切骨之寒,温獸炭而袪透心之冷。」

⑥证明;凭证。《三國志·吴志·張昭傳》「與共論舊君諱事」南朝裴松之注引張昭曰:「經有明據,傳有徵案。」郭璞《〈爾雅〉序》:「事有隱滯,援據徵之。」又作为凭证的书面文件。《金史·百官志一·禮部》:「凡試僧、尼、道、女冠……中選者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

⑦援;引;引证。《廣韻·御韻》:「據,引也。」《正字通·手部》:「據,援也。」《後漢書·荀爽傳》:「引據大義,正之經典。」《新唐書·劉子玄傳》:「子玄善持論,辯據明鋭,視諸儒皆出其下。」

⑧跨。《書·禹貢》「濟河兗州傳:「東南據。」孔穎達疏:「據,謂跨之。」《後漢書·馬援傳》:「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據鞍顧眄,以示可用。」

⑨古西域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代的十里。《水經注·河水》:「(迦維羅衛國)王田去宫一據。據者,言十里也。」

⑩有形貌。也作「蘧」。《集韻·御韻》:「蘧,有形皃。《莊子》:『覺則蘧蘧然。』或作據。」《莊子·大宗師》「蘧然覺」陸德明釋文:「本作據。蘧然,有形之貌。」

⑪介词。表示依据的对象或方式,相当于「依」。如:据理力争;据估计。南朝裴駰《史記集解·序》:「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天。」鲁迅《书信·致曹白(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但据我看来,现在中国的木刻家,最不擅长的是木刻人物。」

⑫同「劇」。
岔路多。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釋宫》:「『三達謂之劇旁』曰:『今南陽冠軍樂鄉數道交錯,俗呼之五劇鄉。』家大人曰:『《史記·酈生傳》曰,陳留者,天下之據衝也。據與劇同。』」
繁难;艰难。譚嗣同《仁學》:「之時……所謂倫常禮義,一切束縛箝制之名,既已浸漬於人人之心,而猝不可與革,既已為據亂之世,孔(子)無如之何也。」

⑬姓。《續通志·氏族略七》:「據,據成,刻漏博士。」

(二)jǐ 《史記》裴駰集解音戟。

抓。《老子》第五十五章:「毒蟲不螫,猛獸不據。」《史記·吕太后本紀》:「吕后祓,還過軹道,見物如蒼犬,據高后掖,忽弗復見。」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