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辱 |
释义 | 辱 《説文》:「辱,耻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為辰,田候也。」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字形中絶不見失時之義也……辱字从辰,从寸,寸謂手,葢上古之世,尚無金鐵,故手持摩鋭之蜃以芸除穢草,所謂耨也。」 rǔ 《廣韻》而蜀切,入燭日。屋部。 ①耻辱。《説文·辰部》:「辱,耻也。」《易·繫辭上》:「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杜預注:「奄人殿師,故以為辱。」三國蜀諸葛亮《與兄瑾言子喬書》:「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②污浊。《廣雅·釋詁三》:「辱,污也。」《儀禮·士昏禮》:「今吾子辱。」鄭玄注:「以白造緇曰辱。」賈公彦疏:「謂以絜白之物造置於緇色器中,是污白色。」《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奥渫而升本朝,離蔬釋蹻而享膏粱。」李善注引張晏曰:「辱,汙也。」 ③委屈;埋没。《左傳·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吕氏春秋·慎行》:「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高誘注:「辱,屈辱也。」唐韓愈《雜説四首》之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隷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谦辞,承蒙。如:辱蒙;辱临;辱赐。《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晏子春秋·内篇雜上十二》:「國家得微有事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張純一校注:「辱,謂辱臨。」唐韓愈《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宋蘇軾《次韻高要令劉湜峽山寺見寄》:「驚聞天書到,喜有新詩辱。」 ⑤玷污;辜负。《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史記·蒙恬列傳》:「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清史稿·職官志一》:「朝廷間用督撫董戎,多不辱命。」 ⑥侮辱。《左傳·昭公五年》:「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宫,足以辱晋。」《史記·陳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本军对于放下武器的蒋军官兵,一律不杀不辱,愿留者收容,愿去者遣送。」又受辱。《孟子·梁惠王上》:「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之耻之。」 ⑦厚;隆重。《管子·侈靡》:「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辱舉其死。」郭沫若等集校:「丁(士涵)謂『辱』通『蓐』,訓為厚,是也。在此為隆重之意。」 ⑧衄;挫折。《釋名·釋言語》:「辱,衄也,言折衄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往者弗送,來者弗止,或擊其迂,或辱其鋭。」 ⑨恶。《廣雅·釋詁三》:「辱,惡也。」 ⑩通「溽(rù)」。湿润。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辱,叚借為溽。」《禮記·月令》「土潤溽暑」唐陸德明釋文:「辱,如字。本或作溽,音同,濕也。」南朝梁江淹《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故祁寒辱暑無以變其和,沴火凝陰不能徙其氣。」 ⑪姓。《姓觿·屋韻》:「《姓考》云:『辱,即鄏也。少昊之裔,封于鄏,即《左傳》所謂郟鄏,今河南有辱山。後因氏。』《路史》云:『田齊之後。一云夷姓。』《千家姓》云:『西河族。』」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