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辯 |
释义 | 辯〔辩〕 《説文》:「辯,治也。从言在辡之間。」王筠句讀:「辯即辡之絫增字。」 (一)biàn 《廣韻》符蹇切,上獮並。元部。 ①治,治理。《説文·辡部》:「辯,治也。」段玉裁注:「治者,理也。」《左傳·昭公元年》:「主齊盟者,誰能辯焉?」杜預注:「辯,治也。」《管子·五輔》:「大夫任官辯事,官長任事守職。」王念孫雜志:「辯,治也。」 ②辩正,纠正。《玉篇·辛部》:「辯,正也。」《儀禮·士相見禮》:「凡燕見於君,必辯君之南面。」鄭玄注:「辯,猶正也。」《禮記·曾子問》:「康子拜稽顙於位,有司弗辯也。」孔穎達疏:「有司,謂當時執事之有司,畏季子之威,不敢辯正。」 ③(叙事、说理)明晰、清楚。《墨子·修身》:「慧者心辯而不繁説。」《穀梁傳序》:「《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楊士勛疏:「辯,謂説事分明。」《新書·道術》:「論物明辯謂之辯,反辯為訥。」 ④慧,聪明。《廣雅·釋詁一》:「辯,慧也。」《荀子·性惡》:「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逸周書·官人》:「設之以物而數決,敬之以率而度應,不文而辯,曰有慮者也。」《史記·李斯列傳》:「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 ⑤辩论,辩驳。《墨子·經上》:「辯,争彼也。辯勝,當也。」《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趙岐注:「好辯,好辯争。」《太平天國史料·太平天日》:「孔丘始則强辯,終則默想無辭。」鲁迅《书信·致郑振铎(一九三四年六月廿一日)》:「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而顺便中,则偶刺之。」 ⑥巧言,善言辞。《書·太甲下》:「君罔以辯言亂舊政。」孔傳:「利口覆國家,故特慎焉。」《老子》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河上公注:「辯,謂巧言也。」《荀子·非相》:「故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楊倞注:「辯,謂能談説也。」又辩才。《莊子·盜跖》:「强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韓非子·顯學》:「是以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此二者,任辯之失也。」 ⑦文体名。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説·辯》:「漢以前,初無作者,故《文選》莫載,而劉勰不著其説。至唐韓、柳乃始作焉。然其原實出於孟、莊。蓋非本乎至當不易之理,而以反復曲折之詞發之,未有能工者也。故今取名家諸作,以式學者。其題或曰某辯,或曰辯某,則隨作者命之,實非有異議也。」如:唐柳宗元有《桐葉封弟辯》、《辯晏子春秋》。 ⑧使。《廣雅·釋詁一》:「辯,使也。」《書·酒誥》:「勿辯乃司民湎于酒。」孫星衍疏:「辯者,《廣雅·釋詁》云:『使也。』誥康叔,言當常聽我敕,勿使汝司民之人沈于酒也。」 ⑨通「辨」。分别。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坤部》:「辯,叚借為辨。」《易·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孔穎達疏:「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辯上下尊卑。」《後漢書·仲長統傳》:「目能辯色,耳能辯聲,口能辯味,體能辯寒暑。」明楊慎《丹鉛雜録·棗棘象形》:「朿而相戴,立生者棗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識二物,觀文可辯,古人製字之妙義如此。」 ⑩通「變」。变化。《廣雅·釋言》:「辯,變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坤部》:「辯,叚借為變。」《莊子·逍遥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郭象注:「御六氣之辯者,即是遊變化之塗也。」成玄英疏:「辯者,變也。」 ⑪通「徧」。周遍。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坤部》:「辯,叚借為徧。」《儀禮·鄉飲酒禮》:「衆賓辯有脯醢。」鄭玄注:「今文辯皆作徧。」《史記·五帝本紀》:「望于山川,辯於羣神。」按:《書·舜典》「辯」作「徧」。漢張衡《東京賦》:「物牲辯省,設其楅衡。」 (二)pián 《集韻》毗連切,平仙並。 〔辯辯〕同「便便」。善于辞令。《史記·孔子世家》:「其於宗廟朝廷,辯辯言,唯謹爾。」司馬貞索隱:「《論語》作『便便』。」 (三)biǎn 通「貶」。减损。《周禮·秋官·士師》:「若邦凶荒,則以荒辯之法治之。」鄭玄注:「辯,當為貶,聲之誤也。遭飢荒,不明判國事,有所貶損,作權時法也。」陸德明釋文:「辯,依注音貶。」俞樾平議:「辯,當讀為變。謂因凶荒而變改,正所謂權時法也。權猶變也。後鄭得其義未得其字耳。」 (四)bàn 同「辦」。备办。《漢書·食貨志》:「天子始出巡郡國,東度河,河東守不意行至,不辯,自殺。」清桂馥《説文解字義證·辡部》:「辯,字或作辦。」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