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笪 |
释义 | 笪 《説文》:「笪,笞也。从竹,旦聲。」嚴可均等校議据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七引《説文》改作「笪,箬也」。 dá ㊀《廣韻》當割切,入曷端。月部。 ①竹箬。《説文·竹部》:「笪,箬也。」王筠句讀:「玄應引此而申之曰:『音若,箬,竹皮名也。』……《類篇》:『笪,筥也。』案:筥,亦箬之譌,猶今本之譌為笞也。」 ②用粗竹篾编的像席的东西,用以盖屋或船。《玉篇·竹部》:「笪,麤籧篨也。」《廣韻·曷韻》:「笪,竹䉬。」《集韻·曷韻》:「笪,覆舟簟。」清桂馥《説文解字義證·竹部》:「《一切經音義》十七:『郭璞注《方言》云:江東謂籧篨直文而粗者為笪。』馥案:《方言》『筕篖』郭注:『似籧篨直文而粗,江東呼笪,音靼。』」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趙韓王治第,麻搗錢一千二百餘貫,其他可知。蓋屋皆以板為笪,上以方磚甃之,然後布瓦。」宋洪邁《容齋隨筆·俗語有出》:「竹工謂屋椽上織箔曰篖笪。」康有为《大同书》:「竹笪载尸于河边,积薪而焚之。」 ③拉船的竹索。《字彙·竹部》:「笪,答也,即竹笝。」元周密《齊東野語·舟人稱謂有據》:「鍾會呼捉船索為百丈。趙氏註云:『百丈者,牽船篾,内地謂之笪。』」 ④檐,边缘。唐南卓《羯鼓録》:「璡常戴砑絹帽,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朶,置於帽上笪處。」 ⑤古契丹语称日蚀为「笪卻日」,亦称「笪日」。宋錢易《南部新書》癸:「(盧文進)嘗云:陷契丹中,屢入絶塞,正晝方獵,忽天色晦黑,衆星燦然。問蕃人,云:所謂笪卻日也。」按:《十國春秋》所记略同,称为「笪日」。 ⑥古桥名。《字彙補·竹部》:「笪,橋名。見《金陵瑣事》。」清陳鶴《明紀·成祖紀一》:「駙馬都尉梅殷入朝,都督僉事譚深指揮趙曦擠殷笪橋下,溺死。」 ⑦姓。《集韻·曷韻》:「笪,姓。」 ㊁《廣韻》得按切,去翰端。又多旱切。 ①(又读dǎn)击;打。《集韻·緩韻》:「笪,《博雅》:『擊也。』或从手。」按:《廣雅·釋詁三》作「担」。《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婦病行》:「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笞。」黄节箋:「笪與担同。」一说同「撻」。清錢坫《説文斠詮·竹部》:「笪,聲義與撻同。」 ②持。《廣韻·旱韻》:「笪,持也。」 ③丛生的大竹子。《六書故·植物三》:「笪,竹之叢生而大者。竹笪虚中,木笪實中。其筍亦美。」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