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笙 |
释义 | 笙 《説文》:「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从竹,生聲。古者,隨作笙。」 shēng 《廣韻》所庚切,平庚生。耕部。 ①一种传统的民族簧管乐器,用十三至十九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旧说有大、小两种,大者名巢,小者名和。现经改良,用二十四管,吹奏效果更好。《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郭璞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鄉射記》曰:『三簧一和而成聲。』」郝懿行義疏:「《孟子》疏引《禮圖》云:笙長四尺,諸管參差,亦如鳥翼。」《説文·竹部》:「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古者,隨作笙。」《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南朝宋鮑照《代白紵舞歌詞》:「秦筝趙瑟挾笙竽。」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七:「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紅樓夢》第七十一回:「笙簫鼓樂之音,通衢越巷。」 ②古代东方之乐。《诗·小雅·鼓鍾》:「笙磬同音。」毛傳:「笙磬,東方之樂。」《周禮·春官·眡瞭》:「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鄭玄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孫詒讓正義:「東方之樂,與樂器之笙物異,而取義於生則同也。」《儀禮·大射禮》:「樂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鍾,其南鑮,皆南陳。」鄭玄注:「笙猶生也。東為陽中,萬物以生……是以東方鍾、磬謂之笙。」 ③微小之物,今称星。《方言》卷二:「笙,細也,自關而西,秦、晋之間……凡細皃謂之笙。」《廣雅·釋詁二》:「笙,小也。」王念孫疏證:「笙之言星星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稱至微之物曰笙,音如星,重言曰零星。」《伍子胥變文》:「一寸之草,豈合量天;一笙毫毛,擬拒爐炭。」 ④竹簟,竹席。《方言》卷五:「簟,宋、魏之間謂之笙。」《廣雅·釋器》:「笙,席也。」王念孫疏證:「笙者,精細之名。《方言》云:『自關而西,秦、晋之間,凡細貌謂之笙。』簟為籧篨之細者,故有斯稱矣。」《文選·左思〈吴都賦〉》:「桃笙象簟,盛於筒中。」李善注引劉逵曰:「桃笙,桃枝簟也,吴人謂簟為笙。」 ⑤竹名。元李衎《竹譜詳録·竹品譜》:「笙竹,出會稽卧龍山云。樂部中取此竹作笙為最貴,今無之。」 ⑥春秋时鲁国地名。或谓即「笙渎」,亦即「句渎」或「沟渎」,汉代为句阳县,其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北。《春秋·宣公十八年》:「歸父還自晋,至笙,遂奔齊。」杜預注:「笙,魯竟也。」按:《左傳·莊公九年》「乃殺子糾于生竇」,《史記·齊太公世家》作「笙瀆」,裴駰集解引賈逵曰:「魯地,句瀆也。」《論語·憲問》作「溝瀆」。劉寳楠正義:「句陽故城在今曹州府治北三十里,即穀丘也,則在春秋為曹地。其境與魯相錯,亦得有魯地。……生竇、笙瀆、句瀆與溝瀆是一地,而齊、魯、曹、宋,壤地相接,各得其一隅,復以聲轉而異其字也。」朱珔《説文叚借義證·竹部》:「又《宣十八年傳》『歸父還自晋,至笙。』《釋文》:『笙本作檉,亦作朾。』據江氏《地理考實》,笙即笙瀆,則檉、朾皆假借字。但春秋地名有檉有朾,或所傳非一處與?」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