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丅,底也。指事。下,篆文丅。」段玉裁改作「𠄟」,並注云:「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𨳌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𠄠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下,謂之小篆文矣。」

xià 《廣韻》胡雅切,上馬匣。又胡駕切。魚部。

①低处;底部。《正字通·一部》:「下,《説文》作丅。丅,底也,反丄爲丅……今文作下。」《書·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元稹《説劍》:「留斬泓下蛟,莫試街中狗。」

②指地。《書·堯典》:「格于上下。」傳:「至于天地。」《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王逸注:「言天地未分,溷沌無垠,誰考定而知之也。」

③指地表之下。《禮記·檀弓下》:「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鄭玄注:「下,地下。」《亢倉子·農道》:「畎欲深以端,畝欲沃以平,下得陰,上得陽,然後盛生。」

④地位低的人。《易·繫辭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侯果注:「上謂王侯,下謂凡庶。」《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羣下勸先主稱尊號。」《新唐書·食貨志一》:「聚歛之臣用,則經常之法壞,而下不勝其弊焉。」又指低下的地位。柳宗元《封建論》:「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⑤位置低。与「高」相对。《禮記·樂記》:「天高地下。」《尉繚子·天官》:「若城下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王安石《即事十五首》之七:「縱横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⑥等级、质量低的。如:下品;下等;下策。《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論衡·實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李驥元《賣女行》:「一斤鬻十錢,百斤價還下。」

⑦时间、次序在后的。如:下次;下册;下一个。《廣韻·馬韻》:「下,後也。」《詩·大雅·下武》:「下武維,世有哲王。」鄭玄箋:「下,猶後也。」王安石《上時政疏》:「自以下,享國日久者,有武帝武帝明皇。」《儒林外史》第一回:「在下半個月後,下鄉來取。」

⑧对尊者自谦之词。《漢書·蕭望之傳》:「則下走其庶幾願竭區區。」《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傳》:「下情竊所未安。」《水滸全傳》第三回:「下官問了情由,合行申禀老經略相公知道,方敢斷遣。」

⑨攻克。《戰國策·齊策六》:「,取七十餘城,唯即墨不下。」《史記·陳涉世家》:「攻下之,殺莊賈。」《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何不差一軍先截口,斷其歸路,後盡起東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

⑩投降。《左傳·僖公七年》:「國危矣,請下以救國。」《韓非子·十過》:「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漢書·酈食其傳》:「臣知其令,今請使,令下足下。」顔師古注:「下,降也。」

⑪从高处到低处;降落。如:下霜;下楼;下山。《爾雅·釋詁上》:「下,落也。」邢昺疏:「下者,自上而落也。」《集韻·禡韻》:「下,降也。」《論語·八佾》:「揖讓而升,下而飲。」《漢書·李廣傳附李陵》:「四面射,矢如雨下。」王維《贈房盧氏琯》:「鳥雀下空庭。」

⑫去;往。通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如:东下;南下;顺流而下。《左傳·襄公十六年》:「警守而下,會于溴梁。」杜預注:「順河東行,故曰下。」李白《黄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黄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孔尚任《桃花扇·草檄》:「眼看長江下海門。」又特指到下层、基层。如:下乡;下厂;下连队。《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太尊這些時總不見下縣來過。」

⑬退出;离开。如:下岗;下火线。《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爲者也!』」北周庾信《對宴齊使》:「歸軒下賓舘,送蓋出河堤。」

⑭退场。馬致遠《漢宫秋》第一折:「(旦云)駕回了也。左右且掩上宫門,我睡些去。(下)」

⑮按规定时间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班;下课;下工。《新唐書·儀衛志上》:「朝罷,皇帝步入東序門,然後放仗。内外仗隊,七刻乃下。常參、輟朝日,六刻即下。」《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二年》:「兩人俱稱賢相,常留省内,罕得休下。」胡三省注:「休下,謂休偃下直也。」

⑯进入(处所)。如:下考场;下水;下馆子。《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我家太老爺做着貴州的都督府,我是回來下場的。」

⑰投入;置入其中。如:下种;下网;下锅。《論衡·物勢》:「若爍銅之下形,燔器之得火也。」《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下了一箸麵,與那婦人吃了。」

⑱颁布;下达。《韓非子·存韓》:「詔以客之所上書,書言之未可舉,下臣,甚以爲不然。」《史記·孫子吴起列傳》:「趣使使下令。」《明史·張居正傳》:「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⑲投送。《清平山堂話本·楊温攔路虎傳》:「我要去官司下狀,又没個錢。」《水滸全傳》第九回:「相煩老哥將這兩封書下一下。」《鏡花緣》第六十七回:「改日我還下帖請來你們大家聚聚。」

⑳去掉;除掉。《周禮·秋官·司民》:「司民掌登萬民之數……歲登下其死生。」鄭玄注:「下,猶去也。每歲更著生去死。」《新唐書·杜如晦傳》:「與(房)玄齡共筦朝政,引士賢者,下不肖,咸得職。」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一:「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

㉑拆除;卸掉。如:下枪;下装;下零件。《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過三日再不出,叫人來摘門下瓦。」

㉒鄙视;轻视。《漢書·地理志下》:「人之失,巧僞趨利,貴財賤義,高富下貧,喜爲商賈,不好仕宦。」《後漢書·荀彧傳》:「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力。」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此氏之所以賢而下也。」

㉓谦让;谦恭。《易·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三國志·吴志·陸遜傳》:「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王維《夷門歌》:「公子爲停駟馬,執轡逾恭意逾下。」

㉔低于;少于。《尉繚子·將理》:「今夫決獄,小圄不下十數,中圄不下百數,大圄不下千數。」《後漢書·仲長統傳》:「肉刑之廢,輕重無品,下死則得髡鉗,下髡鉗則得鞭笞。」李賢注:「下,猶減也。」《宋史·李綱傳》:「多者數萬,少者亦不下萬人。」

㉕用;从事。《漢書·賈捐之傳》:「(張)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多謝你箇良醫肯把金針下。」《鏡花緣》第七十二回:「原來四位姐姐卻在這裏下棋!」

㉖做出(某种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下决心。

㉗安扎。三國諸葛亮《兵要》:「到前止處,游騎精鋭,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可於關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餘個寨栅,迎敵兵。」

㉘留宿。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這裏有乾浄店房。」《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尋夫》:「到天晚尋宿,又没人家下他。有人説:『想你這個模樣子,誰家下你?』」

㉙指动物生产。如:下崽;下羊羔;下蛋。

㉚内,里面。佚名《貨郎旦》第二折:「你肯與我做個義女兒,我養活你,你意下如何?」《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衆軍心下大亂,不敢交戰,各自奔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都不在話下。」

㉛指方面。《水滸全傳》第四十八回:「四下裏都有埋伏軍馬。」《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兩下相思不相見。」《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騾夫、店家,又兩下裏一齊在旁攛掇。」

㉜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处所、条件等。如:手下;名下;在党的领导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汝南降賊劉辟等叛應,略下。」《南史·齊武帝諸子傳·竟陵文宣王子良》:「九年,都下大水,吴興偏劇。」馬致遠《漢宫秋》第一折:「這裏屬那位下?」

㉝当某个时间或时节。如:眼下;时下;刻下。《紅樓夢》第七回:「趁着他家有年下送鮮的船,交給他帶了去了。」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十六:「他大节下的,一个铜板拿不回来,你还夸奖他哪?」

㉞旧指时间单位,相当于「点」。《老殘遊記》第十六回:「人瑞腰裏摸出錶來一看,説:『四下鐘,再等一刻,天亮了,我叫縣裏專個人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小雲在身邊取出錶來一看,吐出舌頭道:『三下一刻了。』」

㉟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康進之《李逵負荆》第三折:「老漢如今收拾下些茶飯,等候則個。」《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兄弟已尋思下了,自有個所在。」《紅樓夢》第七回:「等我送下姑娘的花兒就回去。」
表示能容纳。如:坐得下;这屋子能放下三张大床。

㊱量词。
指动作的次数。《敦煌變文集·孔子項託相問書》:「夫子項託對答,下下不如項託。」《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相公交將老打三十下。」《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只使了三分氣力,向他臉上打了幾下。」
指器物的容量。如:这么大的碗,一口气吃了三下。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