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一 |
释义 | 一 《説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弌,古文一。」段玉裁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徐灝注箋:「造字之初,先有數而後有文。一二三亖,畫如其數,是爲指事,亦爲象事也。」按:古文字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是原始记数符号。 yī 《廣韻》於悉切,入質影。質部。 ①数词。最小的正整数。如:一加一等于二。《玉篇·一部》:「一,《道德經》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書·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漢書·律曆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唐杜甫《送率府程録事還鄉》:「常時往還人,記一不識十。」又表序数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孟子·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小可尋思有三個安身之處:一是滄州横海郡小旋風柴進莊上,二乃是青州清風寨小李廣花榮處,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莊上。」 ②全;满。如:一身是胆;一屋人。《左傳·宣公十四年》:「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宋陸游《冒雨登擬峴臺觀江漲》:「雲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紅樓夢》第三十二回:「這有什麽要緊,筋都疊暴起來,急的一臉汗!」 ③相同;一样。如:长短不一;一视同仁。《玉篇·一部》:「一,同也。」《詩·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毛傳:「言執義一則用心固。」《莊子·大宗師》:「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郭象注:「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宋王安石《非禮之禮》:「夫天下之事,其爲變豈一乎哉?固有跡同而實異者矣。」 ④纯一;纯正。《易·繫辭下》:「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孔穎達疏:「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萬物之動,皆正乎純一也。」《書·咸有一德序》:「伊尹作《咸有一德》。」孔傳:「言君臣皆有純一之德以戒太甲。」《管子·水地》:「故水一則人心正。」尹知章注:「一,謂不雜。」 ⑤专一。《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孔穎達疏:「將欲明道,必須精心;將欲安民,必須一意。」《禮記·禮運》:「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孔穎達疏:「一,謂專一。」《淮南子·詮言》:「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也。」 ⑥少许。《玉篇·一部》:「一,少也。」清俞樾《諸子平議·淮南内篇二》:「古人之言,凡至少者以一言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關尹子·八籌》:「一中示多,多中示一。」又稍微。《韓非子·安危》:「國不得一安。」漢孔融《薦禰衡表》:「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 ⑦每;各。如:分为三队,一队十人;一人十份。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絶》之七:「一年一度遊山寺,不上靈巖即虎邱。」 ⑧另;又。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羅樹一名菩提……黄桃一名金桃。」 ⑨单独。《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謂之獨。」郭璞注:「蜀,猶獨耳。」戴震疏證:「《廣雅》:『蜀,弌也。』《説文》云:『弌,古文一。』《爾雅·釋山》『獨者蜀』郭璞注云:『蜀,亦孤獨。』」南朝梁蕭統《示雲麾弟》:「爾登陟兮一長望,理化顧兮忽憶予。」唐杜甫《秦州雜詩》:「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顔。」元薩都剌《宿經山寺》:「野人一宿經山寺,十里松聲半夜潮。」 ⑩统一;划一。《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新語·明誡》:「同好惡,一風俗。」 ⑪均;平。《增韻·質韻》:「一,均也。」《荀子·成相》:「事業聽上,莫得相使一民力。」《舊唐書·薛平傳》:「兵甲完利,井賦均一。」 ⑫协同。《書·大禹謨》:「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孔穎達疏:「汝等庶幾同心盡力,以從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勳。」《國語·晋語四》:「戮力一心,股肱周室。」韋昭注:「一,同也。」《淮南子·主術》:「衆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 ⑬相当于「某」。如:一天,天下着大雨;一次,他忘了带钢笔。《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且説朝廷宫裏,一日到偏殿看玩寳器,拿起這玉觀音來看。」 ⑭古代哲学概念。 ⑮指自身。《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高亨注:「一,謂身也。抱一,猶云守身也。身爲個體,故《老》、《莊》或名之曰一。」《莊子·徐无鬼》:「上之質,若亡其一。」陸德明釋文:「一,身也。謂精神不動,若無其身也。」 ⑯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宋史·樂志十七》:「夾鍾、姑洗用『一』字。」《遼史·樂志》:「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⑰副词。 ⑱连词。相当于「或」。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或也。」《莊子·應帝王》:「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成玄英疏:「或馬或牛,隨人呼召。」《史記·魯周公世家》:「一繼一及,魯之常也。」宋王安石《與祖擇之書》:「彼陋者不然,一適焉,一否焉,非流焉則泥,非過焉則不至。」 ⑲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語助也。」《戰國策·燕策一》:「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新序·雜事》:「一不意人君如此也!」元王實甫《破窰記》第一折:「一任教無底砂鍋漏了飯湯。」 ⑳姓。《萬姓統譜·質韻》:「一,見《姓苑》。」《姓觿·質韻》:「一,夷姓,後魏一那婁之後。《千家姓》云:譙郡族。」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