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弌,古文一。」段玉裁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徐灝注箋:「造字之初,先有數而後有文。一二三亖,畫如其數,是爲指事,亦爲象事也。」按:古文字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是原始记数符号。

yī 《廣韻》於悉切,入質影。質部。

①数词。最小的正整数。如:一加一等于二。《玉篇·一部》:「一,《道德經》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書·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漢書·律曆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杜甫《送率府程録事還鄉》:「常時往還人,記一不識十。」又表序数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孟子·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小可尋思有三個安身之處:一是滄州横海郡小旋風柴進莊上,二乃是青州清風寨小李廣花榮處,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莊上。」

②全;满。如:一身是胆;一屋人。《左傳·宣公十四年》:「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陸游《冒雨登擬峴臺觀江漲》:「雲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紅樓夢》第三十二回:「這有什麽要緊,筋都疊暴起來,急的一臉汗!」

③相同;一样。如:长短不一;一视同仁。《玉篇·一部》:「一,同也。」《詩·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傳:「言執義一則用心固。」《莊子·大宗師》:「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郭象注:「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王安石《非禮之禮》:「夫天下之事,其爲變豈一乎哉?固有跡同而實異者矣。」

④纯一;纯正。《易·繫辭下》:「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孔穎達疏:「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萬物之動,皆正乎純一也。」《書·咸有一德序》:「伊尹作《咸有一德》。」傳:「言君臣皆有純一之德以戒太甲。」《管子·水地》:「故水一則人心正。」尹知章注:「一,謂不雜。」

⑤专一。《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孔穎達疏:「將欲明道,必須精心;將欲安民,必須一意。」《禮記·禮運》:「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孔穎達疏:「一,謂專一。」《淮南子·詮言》:「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也。」

⑥少许。《玉篇·一部》:「一,少也。」俞樾《諸子平議·淮南内篇二》:「古人之言,凡至少者以一言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關尹子·八籌》:「一中示多,多中示一。」又稍微。《韓非子·安危》:「國不得一安。」孔融《薦禰衡表》:「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

⑦每;各。如:分为三队,一队十人;一人十份。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絶》之七:「一年一度遊山寺,不上靈巖虎邱。」

⑧另;又。封演《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羅樹一名菩提……黄桃一名金桃。」

⑨单独。《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謂之獨。」郭璞注:「蜀,猶獨耳。」戴震疏證:「《廣雅》:『蜀,弌也。』《説文》云:『弌,古文一。』《爾雅·釋山》『獨者蜀』郭璞注云:『蜀,亦孤獨。』」南朝蕭統《示雲麾弟》:「爾登陟兮一長望,理化顧兮忽憶予。」杜甫《秦州雜詩》:「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顔。」薩都剌《宿經山寺》:「野人一宿經山寺,十里松聲半夜潮。」

⑩统一;划一。《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新語·明誡》:「同好惡,一風俗。」

⑪均;平。《增韻·質韻》:「一,均也。」《荀子·成相》:「事業聽上,莫得相使一民力。」《舊唐書·薛平傳》:「兵甲完利,井賦均一。」

⑫协同。《書·大禹謨》:「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孔穎達疏:「汝等庶幾同心盡力,以從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勳。」《國語·晋語四》:「戮力一心,股肱室。」韋昭注:「一,同也。」《淮南子·主術》:「衆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

⑬相当于「某」。如:一天,天下着大雨;一次,他忘了带钢笔。《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且説朝廷宫裏,一日到偏殿看玩寳器,拿起這玉觀音來看。」

⑭古代哲学概念。
指万物的本源,「道」。《説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莊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成玄英疏:「一,應道也。」《韓非子·揚權》:「道無雙,故曰一。」《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
指由「道」派生的原始浑沌之气。《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列子·天瑞》:「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氣者爲人。」

⑮指自身。《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高亨注:「一,謂身也。抱一,猶云守身也。身爲個體,故《老》、《莊》或名之曰一。」《莊子·徐无鬼》:「上之質,若亡其一。」陸德明釋文:「一,身也。謂精神不動,若無其身也。」

⑯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宋史·樂志十七》:「夾鍾、姑洗用『一』字。」《遼史·樂志》:「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⑰副词。
都;一概。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皆也。」《詩·邶風·北門》:「政事一埤益我。」朱熹注:「一,猶皆也。」《史記·曹相國世家》:「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三國志·蜀志·法正傳》:「羣臣多諫,一不從。」
一旦;一经。《左傳·成公二年》:「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於諸侯,況其下乎?」《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李白《與韓荆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
乃;竟然。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乃也。」《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高誘注:「一,猶乃也。」
忽而。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卷一:「一,猶忽也。」《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公孫龍子·跡府》:「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越絶書·外傳紀策考》:「其為結僮之時,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
甚;极。《莊子·大宗師》:「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顔)回一怪之。」《晏子春秋·内篇諫上九》:「寡人一樂之,是欲禄之以萬鍾,其足乎?」南朝陰鏗《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
表示时间的短暂或前后动作的紧接。《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想一見如故,就留着住了幾個月。」《官場現形記》第二回:「如若是同府同縣,自然是一問便知。」《老殘遊記》第二回:「甚麽余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
表示突然的动作或现象。如:甩手一走;眼前一黑。《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黛玉將頭一扭道:『我不稀罕。』」《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連忙的把煙袋桿望着掌上一拍。」
用在重叠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是尝试性的。如:笑一笑;看一看;尝一尝。《儒林外史》第四回:「外邊有個書辦回話,弟去一去就來。」《紅樓夢》第十一回:「在這清浄地方,略散一散。」《鏡花緣》第四回:「武后聽罷,心中忽然動了一動,倒像觸起從前一件事來。」
事物有几个方面,指其中的某个方面。《論語·里仁》:「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⑱连词。相当于「或」。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或也。」《莊子·應帝王》:「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成玄英疏:「或馬或牛,隨人呼召。」《史記·魯周公世家》:「一繼一及,之常也。」王安石《與祖擇之書》:「彼陋者不然,一適焉,一否焉,非流焉則泥,非過焉則不至。」

⑲助词。用以加强语气。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語助也。」《戰國策·燕策一》:「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新序·雜事》:「一不意人君如此也!」王實甫《破窰記》第一折:「一任教無底砂鍋漏了飯湯。」

⑳姓。《萬姓統譜·質韻》:「一,見《姓苑》。」《姓觿·質韻》:「一,夷姓,後魏一那婁之後。《千家姓》云:譙郡族。」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3: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