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揭 |
释义 | 揭 《説文》:「揭,高舉也。从手,曷聲。」 (一)jiē 《廣韻》居竭切,入月見。又居列切,渠列切,丘竭切,其謁切。月部。 ①举;高举。《説文·手部》:「揭,高舉也。」《詩·小雅·大東》:「維北有斗,西柄之揭。」高亨注:「揭,高舉。」《淮南子·精神》:「揭钁臿,負籠土。」高誘注:「揭,舉也。」漢張衡《思玄賦》:「振余袂而就車兮,脩劒揭以低昂。」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作,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 ②担;负;扛。《廣雅·釋詁三》:「揭,擔也。」《莊子·胠篋》:「負匱揭篋擔囊而趨。」陸德明釋文:「揭,《三倉》云:擔也。」《史記·滑稽列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唐杜光庭《虬髯客傳》:「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③持;拿。《後漢書·馮衍傳》:「懷金垂紫,揭節奉使。」李賢注:「揭,持也。」唐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我欲東召龍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④向上翻。《戰國策·韓策二》:「脣揭者其齒寒。」《素問·五藏生成論》:「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王冰注:「脣皮揭舉也。」 ⑤掀。唐韓愈《次同冠峽》:「泄乳交巖脈,懸流揭浪摽。」宋佚名《劉知遠諸宫調·知遠别三娘太原投事》:「風勢揭天,急雨如注。」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他的母亲站起来了,揭去床头的木板。」 ⑥显露;公布。《詩·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毛傳:「揭,見根貌。」孔穎達疏:「樹倒故根見。」《通志·天文略序》:「堯命羲和揭星鳥、星火、星虚、星昴之象以示人,使人知二至二分以行四時。」宋周密《癸辛雜識别集·置士籍》:「御筆從行,徧牒諸路,昭揭通衢。」 ⑦揭帖的简称。揭帖是明代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件。后来公开张贴的私人启事也称揭帖。明張居正《論邊事疏》:「今據薊鎮總兵戚繼光揭稱:『諸酋久已解散,時下正議掣兵。』」《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三》:「(體師)且謀為余作揭轉報麗江。」《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按察司具揭到院。」 ⑧标志。《文選·張衡〈東京賦〉》:「大室作鎮,揭以熊耳。」李善注引薛綜曰:「揭,猶表也。」又《郭璞〈江賦〉》:「峨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别之標。」李善注:「揭、標皆表也。」 ⑨掀起;拉开。唐韓偓《復偶見》:「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水滸全傳》第五回:「一摸摸着銷金帳子,便揭起來。」 ⑩汉字书法术语。唐柳宗元《永字八法頌》:「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明張紳《法書通釋·執使》:「陳伯敷執筆法:擫、捺、鈎、揭、抵、拒、導、送。」 ⑪小木桩。也作「桀」。《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劉楨〉》:「朝遊牛羊下,暮坐括揭鳴。」李善注:「《毛詩》曰:『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毛萇曰:『雞棲於杙為桀。括,至也。』桀與揭音義同。」 ⑫快速奔驰。也作「偈」。《漢書·王吉傳》:「《詩》云:『匪風發兮,匪車揭兮。』」顔師古注:「揭揭,疾驅貌。」按:今本《詩·檜風·匪風》作「偈」。毛傳:「偈偈,疾驅。」 ⑬姓。《續通志·氏族略八》:「揭,唐揭鎮,青州刺史。宋揭秀實,政和進士。元揭傒斯,翰林學士。明揭稽,都御史,兵部侍郎。揭魁,成化進士。」 (二)qì 《廣韻》去例切,去祭溪。月部。 提起衣裳。《爾雅·釋水》:「淺則揭,繇膝以下為揭。」《詩·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毛傳:「揭,褰衣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涉冰揭河。」裴駰集解:「揭,褰衣。」《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道中水漫數寸,仍揭而溯之。」 (三)hé 《集韻》何葛切,入曷匣。 壅。《集韻·曷韻》:「揭,壅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