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 chí 《廣韻》直離切,平支澄。支部。 〔踟蹰〕也作「歭䠧」、「踟躇」。 ⒈徘徊不进貌。《玉篇·足部》:「踟,踟蹰,行不進。」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引《考聲》云:「踟蹰,猶俳佪也。」《詩·邶風·静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蹰。」馬瑞辰通釋:「踟蹰雙聲字。《韓詩》作『躊踷』,章句:躊踷,躑躅也。《説文》作『歭䠧』云:歭䠧不前也。又作𥲅箸。又曰:蹢躅,逗足也。《廣雅》作『跢跦』,云:蹢䠱,跢跦也。又作『躊躇』,云躊躇,猶豫也。《禮記·三年問》:『踟蹰焉。』《釋文》作『踶躕』。字異而音義竝同。」唐杜甫《又呈竇使君》:「漂泊猶杯酒,踟蹰此驛亭。」蒋光慈《北京》:「我,我是一个天涯的飘泊者,本不应在此地徘徊而踟蹰。」 ⒉心疑未定。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四:「踟蹰與躊躇,方言輕重有異,其心疑未定,其義一也。」唐白居易《食笋》:「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莫踟蹰,南風吹作竹。」元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望西都,意踟蹰,傷心秦漢經行處,宫闕萬間都做了土。」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⒊相连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蹰以閑宴,東序重深而奥祕。」李善注:「踟蹰,相連貌。」 ⒋古刻漏承水器。《初學記》卷二十五引殷夔《漏刻法》:「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於水輿踟蹰之上,為金龍口吐水,轉注入踟蹰經緯之中。」 ⒌梭的别名。也作「踟躇」。元龍輔《女紅餘志》:「梭,一名踟蹰。」清王士禛《蠶詞四首》之三:「白葦與儂作璘藉,黄金與儂作踟躇。」自注:「踟躇,梭也。」 |